Enago英文編修,服務快速,給的建議中肯且符合欲投稿期刊需要, 文章經一次reviewer minimal revision 就接受(IF 2.X),過程比前兩篇SCI第一作者文章過程順利。值得推薦。THANKS!
Enago英文編修,服務快速,給的建議中肯且符合欲投稿期刊需要, 文章經一次reviewer minimal revision 就接受(IF 2.X),過程比前兩篇SCI第一作者文章過程順利。值得推薦。THANKS!
- 邱炳芳, Taiwan 彰化基督教醫院
歐耿良教授榮獲第 49 屆十大傑出青年,同時也獲得烏克蘭發明展兩面金牌! 歐教授在醫學研究方面有非常傑出的貢獻,然而卻是工學院出身,究竟是如何做到如此成功的轉換?
轉譯醫學
歐教授本身是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卻全心投入醫學研究領域與教職,甚至接下臺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目前是北醫牙醫部門最年輕的龍頭。一提到學校的研究方針與自己的研究興趣,歐教授馬上侃侃而談:「我的研究興趣與學校發展重點一致,都著重在『轉譯醫學』,並且能夠配合政府政策發展醫療器材研究方向。從學校到院所,有關口腔醫療器材轉譯的研究主題,主要有三個分支,分別為口腔重建、數位影像工程,以及生醫材料。這三者結合起來,成為口腔醫療器材的轉譯。」
說到這裡,其實我們對轉譯醫學的定義並不十分清楚,歐教授很有耐心地為我們說明,轉譯醫學這種新的思維,是希望將基礎醫學研究,直接應用到臨床治療照護上。歐教授更進一步談到,口腔醫學發展所需的現代科技,應搭配台灣產業結構的發展,讓彼此有緊密的互動聯結。「任何醫學、科技與產業的發展,都要搭配政府政策。透過醫學與科學的結合,進而落實、創造人民福祉。就大方向而言,台灣人口年齡老化,積極需要發展遠距醫療與居家照護,以促進老人福祉。至於口腔醫學方面,包括口腔保健(保健做得好,口腔疾病才會減少)、牙醫(得到相關疾病後,需要進一步治療),以及牙體工程(罹患口腔癌後,必要的重建)三大學系,再搭配前述三大研究主軸:口腔重建、數位影像工程及生醫材料,形成一個整體。將醫學發展、科技發展,與產業鏈結合,希望可以扶植台灣產業進入醫療產業的範疇,發展台灣自有醫療器材品牌,減少使用外來品,降低醫療成本,真正加值到人民福祉。希望將醫學與科學結合後,能夠落實到產業化,並將知識經濟落實到社會大眾生活,以及醫療品質的提升。」歐教授如此表示。
集院長、工友與保全之職於一身
歐教授在國際牙醫材料發明競賽中獲獎無數,這些獎項都代表科技上的提升、發展與成就,這些成果對生醫產業具有極大的貢獻與價值。不過歐教授卻謙虛說道:「其實認識我的人都知道,白天我是院長,五點下班以後就是工友,晚上十二點過後就成了保全。」我們忍不住哈哈大笑,歐教授卻認真地解釋:「因為我都長期睡在辦公室。我們努力,不外乎希望真正將知識與醫學和科學結合,落實至生醫產業界,創造人民福祉。而我有幸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的肯定,其中一項評選的重點,就是研究要落實到社會責任中,造就多數人的幸福生活,不單單只是獨善其身,例如:我們在台灣發展出第一個人工牙根品牌,大大降低材料成本,就是希望照顧老年族群。」歐教授接著表示:「研究本身除了是在專業期刊上發表文章外,還要轉換成知識經濟,落實到產業升級,才能為人民謀福利,也才符合目前政府的發展政策。我們整個努力的過程,比結果更值得分享給大家瞭解。」原來歐教授在這麼多學術榮耀光環的背後,除了秉持日以繼夜、奮鬥不懈的精神,還肩負著沉重的社會使命感。
歐教授的獨門秘笈與建議
那我們不免好奇,歐教授在學術研究方面,是否有什麼「獨門祕笈」可以傳授給年輕的研究人員呢?「現在從事研究與過去有些不同,第一要能跨領域;第二要遵守英雄淡出,團隊勝出的原則;第三則是技術多樣性。」歐教授娓娓道來。歐教授本身就是跨領域傑出的例子,原本所學是機械工程,因確實掌握到與醫學領域「橋接」的關鍵,將工程技術應用到生醫材料,開創出嶄新的研究途徑。接著歐教授一再強調團隊的重要性,他說:「十大傑出青年並不傑出,要能培育出下一個十大傑出青年才了不起,醫學研究也是要發揮團隊精神,個人英雄主義是無法真正讓醫學或科學進步。」歐教授在訪談中一直謙虛地將功勞歸於他人,更是不禁令人佩服其寬大的胸襟。最後一項是技術多樣性,也就是利用一種核心技術,發展出多重應用,舉例來說,如果把口腔醫學視為一門技術,口腔醫學並不局限於口腔,必須注意與心臟疾病間的關聯,因為現在已證實心血管疾病與牙菌有關。
歐教授經由自身的經驗,談到從非醫學背景要跨到醫學領域的門檻頗高,因此要加倍付出心力。尤其要在國際上發表論文時,其實被退稿的機率頗高,不過務必要掌握前面所提過跨領域與技術多樣性的重點,例如:在撰寫口腔癌治療方面的論文時,除了控制病情之外,強調如何讓骨骼生長,同時阻擋軟組織增生,以創造更多空間給骨骼發展,才是達成更優越的療效。這就是掌握核心技術不變,善用技術多樣性作為橋樑,讓技術應用向外延伸。
歐教授給年輕學子們一些建議:「剛踏進學術領域的年輕人,要先抓住自己的專長,再往外尋求發展結合。亦即知己知彼,這樣無論在食、衣、住、行、育、樂各種領域,都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
走向國際,邁向全球
接著,歐教授談到國際研究合作與科技發展合作的重要性。歐教授強調北醫不但是一個研究團隊,更加重視教育,因此極力推廣「研究成為教材」的概念,致力培育「醫學科學家」。北醫目前與國際 16 所大學及 8 個研究中心合作,不僅從事研究,更加強從大學就開始培育優秀學生,例如:東京齒科大的強項是在口腔麻醉領域,北醫就將對口腔麻醉有興趣的學生送往該校實習。又如美國華盛頓大學在醫學工程領域是強項,北醫就將對醫學工程有興趣的學生送往該校實習。除此之外,北醫目前也參與許多大型國際計畫,包括 NIH Grant 與 Bill Gates Fund 等,這些都讓台灣與國際接軌的機會大增。
然而,以非英語系國家而言,無論學生還是研究人員,在向國際發表研究成果時,對於英語的駕馭難免遭遇阻礙,我們藉著這個機會請教歐教授,該如何克服英語困難呢?歐教授大致向我們介紹北醫目前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所提供的因應措施,北醫提供全英語課程,包括科技英語,以及英文撰寫論文編修課程,可教導學生提升英文撰寫能力。學校也特別成立窗口幫助教職員生,提供語言資源環境,寫完論文後,學校提供學術英文編修服務的協助。學校目標是長期培養學生說、寫能力,使學生勇於走向國際,邁向全球。今年剛好設定為口腔學院的國際年,更是積極推動走向全球化。
除此之外,歐教授也提到,身為資深研究學者,特別鼓勵年輕一輩以投稿高水準國際期刊為主,「要投稿 high impact 期刊,英文更要流暢。」
從國術精神培養出過人毅力
話鋒一轉,我們請教歐教授平日的興趣與愛好,歐教授露出難得輕鬆的表情,愉快地告訴我們:「我本身是國術冠軍,從小學習國術,膺選過高雄市國術代表隊,目前也是學校國術社團指導老師。學習國術主要來自爺爺與長輩們的家學淵源,正因練國術,所以培養出堅忍不拔的毅力與運動精神,這對後來從事學術研究工作不畏懼困難,有很大的幫助。現在因為北醫有很好的溫水游泳池、spa 及烤箱設備,我每天一定晨泳,一下水就游 40 分鐘才上岸。」接著歐教授語帶幽默地說:「我可是擁有一個超大澡堂喔!」歐教授強烈建議學生們多參加體能性社團,有助於紓解壓力,保持良好體力,並能隨時在紓壓之後重新出發。
社會責任的重擔
就在我們即將結束專訪時,直言不諱的歐教授坦白說,其實原本很猶豫百忙之中是不是要接受我們的訪問,但滿心希望盡到社會責任,將十大青年的薪火傳承下去,於是決定允諾我們的邀請。歐教授也常受邀至各大專院校及國、高中演講,講題常是由人文角度談論醫學與科學的結合,多半著重在社會關懷面。
我們最是欣賞歐教授的謙遜,他說在同屆十大青年的得主中,最佩服葉宗奇主廚無私的精神,葉主廚雖然在國外得了不少大獎,平常仍有空就免費至獄中教導受刑人廚藝,讓他們將來能擁有一技之長。歐教授又說前一屆的林依瑩執行長也是偉大的模範,她鼓勵老年人走出戶外,帶領不老騎士的環島活動,不但鼓勵老年人正面思考,走出戶外,相互照顧,間接有益於降低醫療成本,相對造福社會。
聽到這些例子,我們忍不住要說,歐教授,您勞心費神投身教學、研究之餘,還到處演講與青年學子互動,不也是同樣堅持這份回饋社會的無私精神嗎?!
歐耿良
現職
|
學歷
|
獲獎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