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質性研究的好處

質性研究的好處有哪些呢?

 1. 不僅僅是頻率和數量

與自然學科相比,其實研究人類行為是很困難的,因為在自然科學中可以明確的使用定量的研究方式來理解事件發生的頻率,然而在社會科學中更多需要客觀的觀察。此外,自然科學中研究和實驗的可複製性是研究是否成功的關鍵點,而社會學科則更重視了解而沒有複製方面的要求。

 2. 歸納而非演繹(Inductive, not deductive

簡單來說,質性研究是歸納法而非演繹法,質性研究中沒有去操控變量和轉換數據成為可用的統計數據的規定,這裡強調的是帶著描述和理解的意圖去進行觀察,以便將研究轉換成意見和心得體會。這樣的研究方式保留了訪談和團體討論的原始動態,並且可以透過在場的研究人員,例如隱藏的觀察員或是焦點團體的領導人,進行非語言交際的觀察。此過程中可以避免研究人員被預先準備好的採訪問題給限制,可以即時且自由的探索受訪者初始反映之下的更深入想法。

 3. 質性理論

  • 象學Phenomenology –通過敘事訪談經歷過​​特定事件或特定時間段的人,來描述某現象的“真實體驗”
  • 民族誌Ethnography – 通常用於人類學研究,通過描繪性研究和文化環境中的直接訪談研究來探究出”特定文化中人們的肖像”
  •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 – 又稱基礎理論或深入理論,由葛拉瑟(B. G. Glaser)和史特勞思(A. L. Strauss)於1967年提出,主張透過資料的收集與檢驗的連續過程,以突顯研究現象的特質並進行分類,此理論有不少關於它是否屬於質性研究方法的爭論,但支持者認為歸根到底它都隸屬於歸納法中。

 4. 可接受的局限性

質性研究方法有兩大局限性需要被納入考慮。

  • 首先,由於需要透過直接觀察和訪談來收集數據,研究的人力勞動投入大增。
  • 其次,由於數據的收集是基於研究人員個人的觀察或是與特定群體的實時訪談,涵蓋較廣泛研究主題的情況相比就不如量性研究。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
全球科研人調查

大學在研究和學術寫作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