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破除拖拉症心態轉化成高生產力

做事不要拖,今日事今日畢,這道理像是常識一般的淺顯易懂,那為何這類的拖拉症狀卻還是層出不窮?甚至有研究顯示,約有近四分之一的成人患有慢性拖拉,並且在學術研究領域中不分性別、不分專業、不分學術年齡都有拖拉症的情況(見圖)。尤其是進入學術研究階段,常見研究人員週一週日不分天、白天夜晚不離崗,自我安慰於身體力行的敬業,可是實際工作時數和效率卻是極其低。

[加碼推薦: 博士生,你們需要注意的三個大紅燈 ]

心態一:我只是看一眼郵件/臉書/別人在做什麼,只要一分鐘

如果面對這類情況,最根本是要對自己誠實!承認其實一定會浪費不止一分鐘,並且要能認知分心後,轉換回到工作狀態的時間是15分鐘起跳,也就是說,每一次你認為是只要一分鐘的事情,往往會拖延你至少二十分鐘至幾個小時不等。

心態二:離截止日期越近,我的效率越高

仰仗壓力和嚴重後果迫在眉睫而趕工,有人認為這是利用了腎上腺素分泌來更有效率的工作,然而研究早已證明,拖拉症趕工的最終成果有了效率就犧牲了品質(見圖),並且所謂的腎上腺素其實只是任務完成時的如釋重負感,並非真有其事,過程中還可能加量不加價的回饋你:免疫功能失調、腸胃道疾病、心臟血管疾病…等等。

心態三:只要最終還是能達成任務,有何不可?

當然可以,如果你是獨自工作、獨自居住、不與人來往,並且不在乎自身身心健康。為什麼?

若你與他人合作研究項目,則你的同事要承擔額外的壓力;若有家人共同居住,趕工時的焦躁和作息穩亂會第一時間傳遞出去;拖拉患者一般精神壓力相對較高、疾病比例就高,不僅僅拖拉工作,拖遲檢查和治療的時間的比例也高….

[加碼推薦: 輕鬆做研究的小竅門 ]

心態四:等我做好萬全準備(洗好澡、做好計畫、吃完飯、開完會)我就會開始做了!

拖拉症的根源常來自於有意識或是無意識的害怕失敗、對未來的未知情況過多的擔憂和衡量,甚至是較極端的完美主義。前期的拖延、處理無關緊要的雜務會產生短暫壓力減輕的錯覺,其實根本解決方法是每次小批量的處理要做的事,且不要過多思考後果,減少擔心時耗費的時間成本。

拖拉症不是一天造成的,解決方式也不會是速效解藥,但解鈴還需繫鈴人,有意識的、自主的開始調整吧…不然後果可能比你想像的嚴重喔。

參考資料:

明天我再做—拖拉症背後的邏輯

拖延一篇拖拉症的文章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
全球科研人調查

大學在研究和學術寫作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