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往期文章「作者權你知多少」和「代筆作者和榮譽作者的區別」中都曾涉及作者署名和排序對於研究人員的重要性,不僅僅是研究貢獻被認可,更有隨之而來的責任和義務。然而,確切的排序方式和默認的規範雖是因學科而異,但基本的共同點和注意事項又有哪些? 必須謹記在心的最高原則,即便是中文裡“作者”和“作家”時常混用,但在學術寫作中,所有的作者(Author)都是作家(Writer)但並非所有的作家都是作者,也可以理解為並非所有參與研究人員都應該被列入署名作者行列。 人文、法律、神學 在此類學科中,通常都是單人作者,單人進行問題分析研究、收集數據、編輯和寫作,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權直接與著作權和版權是相通的。其他所有提供建議、評論、技術支持的輔助性角色皆不構成作者權,除非是在研究最初就同意的合作的共同作者,這時一般使用字母排序方式署名共列第一作者,且多數情況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為同一人。 醫學藥學 與上述情況相異,醫學藥學在研究貢獻上不以寫作為絕對標準,並且較少有獨立研究項目的可能,在署名和排序上情況就複雜許多,在1985年由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訂立的“溫哥華格式(規則)”針對醫學藥學作者權有規範的規定,被國際醫學期刊採用執行至今。 在項目的初期概念、設計、取得數據、分析和解釋數據有顯著貢獻 參與起草文章或是對文章重要內容做出修改和更動 確認通過文章最終版本得以出版 同意對於文章內容的正確性和誠信度做出擔保,並且承擔被檢驗成果的責任 只有在以上四點皆成立的情況下,溫哥華格式才予以認可署名作者,相較於其他科學領域對於寫作在研究論文中代表的絕對性,溫哥華格式反映了醫藥學中合作的重要性。 排序上一般第一作者為研究課題最主要執行者和負責人,通訊作者則需負起在同儕審查與期刊溝通的主要責任,一般在較大的項目中可由不止一人承擔,有時會由較資深且具有監督作用的研究人員擔任。 社會科學與心理學 社會科學與心理學在學術論文的本質上更偏向於人文法律和神學,一般以寫作作者為重;然而現今不少偏向臨床醫學的研究項目中,也採取醫學藥學中重視合作的理念。 自然科學,數學和技術相關學科 此類學科雖然沒有國際統一的規範,但基本還是以做出重要貢獻和對論文內容負責為主要原則。署名一般按照國際慣例按字母順序排。 參考資料: 作者權於科學出版中的規範和定義調查 作者權,排序誰在前?
美國科學資訊研究所 (ISI)的期刊引用文獻評比統計資料庫以其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和影響係數指標(IF)廣為人知,然而旗下的立即引用率和被引用半衰期(Cited Half-life)則常常被忽視,立即引用率可參見另一篇文章,這裡讓我們來看懂被引用半衰期的真正含意。 被引用半衰期 (Cited Half-Life) 旨在計算某一期刊所出版的論文平均經過多久時間,仍然會被引用。理論上是將統計資料庫所有收納的期刊論文在當年引用該期刊之論文,根據引用論文出版年份的篇數由當年開始往回累計,當被引用的論文篇數達到全部的50%時,該篇論文的出版年到當年的歷時年數即為此一期刊的被引用半衰期。被引用半衰期也反映了期刊文章的被引用壽命基準。 計算方法:以年為單位,為了不讓新老期刊年限上的差距影響結果,顯示由最新出版年回溯十年該期刊被引用之累積次數已達該期刊出版文獻總數之 50%(在最新出版年之被引用次數低於100 者不被列入,另外若 10 年以上其數字仍未達 50%,以>10.0 表示)。 被引用半衰期反映了期刊平均被引用文獻的年限。大的被引用半衰期可能代表著被出版文章的經典和歷久不衰。然而,小的被引用半衰期可能暗示出期刊將出版重心放在新穎研究和尖端科學之上,也因此可能被引用作為參考文獻的時效性越高。 若是將立即引用率和被引用半衰期一起比較期刊出版方向,前者高後者低基本可以確定期刊的新穎、尖端程度高;而作為研究人員,除非是對於不是特別熟悉的期刊在做初步分析,否則此二者指標在應用上更適合圖書館在選擇收藏時作為參考,若是希望謹慎比較出版期刊,學者專家的分析和審稿人意見等還是更適合作為深度分析的依據。
文獻回顧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蒐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寫文獻回顧是許多自然科學及實用科學研究計劃的第一步,因此學習文獻回顧的撰寫也是為今後科研活動計劃打基礎的過程。 文獻回顧要求對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使材料更精練明確、更有邏輯層次;要對綜合整理後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總之,文獻回顧是作者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評論的科學性論文。 寫文獻回顧一般經過以下幾個階段:即選題,蒐集閱讀文獻資料、擬定提綱(包括歸納、整理、分析)和成文。 文獻回顧選題和蒐集閱讀文獻 撰寫文獻回顧通常出於某種研究計劃需要,如為某學術會議的專題、從事某項科研、為某方面積累文獻資料等等,所以,文獻回顧的選題,作者一般是明確的,不像科研課題選題那麼困難。文獻回顧選題範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大到一個領域、一個學科,小到一種疾病、一個方法、一個理論,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寫文獻回顧,特別是實習同學所選題目宜小些,這樣查閱文獻的數量相對較小,撰寫時易於歸納整理。 選定題目後,則要圍繞題目進行蒐集與文題有關的文獻,如看專著、年鑑法、瀏覽法、滾雪球法、檢索法等等。蒐集文獻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檢索法。 文獻回顧格式與寫法 文獻回顧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回顧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範圍,扼要說明有關研究計劃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主題部分,是回顧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回顧,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回顧,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回顧。不管用那一種格式回顧,都要將所蒐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回顧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 總之,一篇好的文獻回顧,應有較完整的文獻資料,有評論分析,並能準確地反映研究計劃內容。如果想要練手的你們,不妨現在就開始寫一篇文獻回顧吧!
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作用是交流學術新思想和新成果,促進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而在學術研究之中也常常存在有偏見,例如我們經常聽到的刻板印象和路徑依賴等偏見的代表詞。在國際研究中,更是有文化與種族的各類偏見。 偏見本身就是社會心理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而在學術研究之中,偏見具體除了研究者自身背景文化等引起的潛在偏見影響因素外,還存在有以下幾個客觀的偏見“誘因”。首先,學術研究獲得資金有困難及競爭激烈;實驗室和工作人員的壓力;職業發展的期望;科學商業化以謀取私利。尤其是最後一點,很多科學家已經越來越積極地尋求通過產業合作,顧問合約及涉及風險投資項目,學術研究可能產生的偏見不言而喻。 學術研究中偏見的類型 首先就是無知偏見。如果一個學者不知道正確的統計檢驗方法,對於樣本和數集知識不足或缺乏監督,那這種學術研究中未盡的方法任務就是無知偏見。 其次是設計偏見。具體體現在,一個實驗的設計假設缺乏考慮適當的影響因子,控制和參數,或是過度依賴於單個數據點,比如說時間點或是溶劑濃度和劑量,都是設計偏見。在生物研究中,設計偏見普遍存在。 還有一種是歪曲偏見。研究人員是一個天生樂觀的群體,有的時候則會因為主觀對科學研究的樂觀和想當然,率先發布一些並未最終確認的實驗結果,歪曲最終的科學研究成果。 如何糾正學術中的偏見 隨著各類偏見的存在和對數據的人為操作和解讀,各類雜誌期刊主編的角色變得更具挑戰性。為了恪守學術道德和職業誠信,同行評審以及機構研究道德規範則變得十分重要。而歸根結底,學術研究中許多的過程仍取決於誠信的作者及其機構的道德,導師和研究人員可以推動業界的高道德標準,嚴謹的科學思想和信息透明度。遇到各類偏見應該及時地更正,並引以為戒來防止日後學術研究偏見的產生。 當然,偏見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也不應該把各類偏見作為詆毀一個學者研究價值的唯一標竿。如果是值得探討有意義的學術假設和研究過程,我們也應當幫助去消除各類主觀偏見和文化偏見,逐步完善並提高學術研究水平。
無論是任何的學科,作為研究員的我們要做的一件基本事項就是寫論文。論文如何寫,論文結構該怎麼構建,如何來計劃一篇論文研究,這些問題看起來很複雜,可是無論任何學科,如何來架構你的論文,其實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完整的學術論文一般包含以下部份: 封面:首頁通常書寫指導者、主題、副題、作者、單位身分、連絡方式、撰寫時間、及其他必要附註事項。 中英文摘要:摘要包含有關鍵字。如果論文全文很長,則摘要頁後再接續目錄。 正文內容: 1. 研究目的Specific Objective:提要說明研究內容,包括:主要研究問題、附帶研究問題,界定研究中主要概念或主要名詞的定義、界定研究的範圍、及其他必要說明的相關事項。本章名稱也有人稱為緒論(Introduction),不過趨勢上以名為「研究目的」似較貼切。 2. 文獻研究/與問題探討Literature Review:本章名稱通常只是「文獻研究」,但重點應在「問題探討」。說明為什麼要研究這項問題,以往對這項問題有什麼樣的資料或評論,有什麼值得更進一步探討的地方。根據以往研究經驗,推演本次研究重點。 3.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Methodology:除了確認本次研究理論建構外,主要論文實務部分,包括:研究時間、地點、規模、工具、測量及收集資料的方法與程序。一般的論文計畫,就是以上3章,再加上參考文獻部分。 4. 研究發現/資料分析Findings:亦可命名為:資料分析。具體是指將收集到的資料整理、檢驗、統計、分析,最好以表格、圖形的方式輔助視覺表現。在管理行為研究領域,資料分析幾乎必以統計方法為之。 5. 結論與建議Conclusion and…
大家對美國科學資訊研究所 (ISI)出版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應該都十分熟悉,其中最熟悉的莫過於期刊引用文獻評比統計資料庫之下的影響係數指標(IF),然而同為旗下的指標「Immediacy Index」就顯得陌生許多,此指標一般被翻譯成立即索引或立即引用率,此指標度量某一期刊的普通文章在出版年度內被引用的速度,或者在某一年內期刊中的論文被引用的頻率,對於評價新興學科或尖端學科的期刊很有用,在期刊性質上與科學屬性和期刊各別的性質直接相關。 計算方式為【出版某年該期刊被引用次數總和】除以【某年該期刊出版文獻之總篇數】。 例如:X期刊於 2013 年共出版100篇文章,而在2013年總共被引用 120次,則X期刊於2013年的立即引用率為120÷100=1.2,當立即引用率>1 即代表立即引用率頗高。 由於立即引用率計算的是每篇文章的平均,大型期刊對小型期刊所擁有的優勢可以因此而被弱化。但由於計算以一年為單位,所以在同一年當中一、二季度出版的文獻可能會比三、四季度出版的文獻被引用的次數多,或在一年的後半才出版的期刊的立即引用率則較低;然而,出版較頻繁的期刊會有較多的優勢,出版頻率較低的期刊立即引用率自然也較低。 對於比較著重在最新穎文章又影響差不多的期刊,立即引用率可提供很有幫助的觀點。若是要做不同性質期刊的新穎和尖端程度的比較時,例如A期刊發表研究領域較窄的文章和B期刊出版跨學科文章和C期刊只發表長篇精選文章,建議還是要綜合多項指標來分析,尤其是參考同為JCR之下的被引用半衰期指標。
SCImago期刊排名(SCImago Journal Rank – SJR),此排名的根本性質與 特徵係數EigenFactor十分相似,都是採用類似谷歌的網頁排名PageRank演算法的方式跟蹤引用來源和引用情況,差別在於前者使用SCOPUS的原始數據,而後者使用的是期刊引證報告JCR的原始數據。兩種原始數據的不同,提供了一個互相借鑑比較的參考,並且SCOPUS的資料庫擁有更多新的、不同分類的期刊,也使更多期刊能被納入科學期刊排名的範圍。 除了原始數據不同之外,SCImago期刊排名還納入了國家和地區的統計數據和H-index等不同的衡量方式,可以達成較為複雜的高階查詢,例如按期刊指標查詢、按作者查詢、國家指標查詢、國家和地區比較、地圖生成等等功能,並且SCImago期刊排名官網提供免費的搜索,公開透明的提供給大眾使用。 最後,不得不提及,SCImago期刊排名的 3年期計算時間區間,意即某期刊2010年的SJR值,是透過計算其前三年(2007~2009年)間發表的文章,於2010年被引用的次數,比一般使用的影響係數IF的兩年期時間區間長,數據量大且趨勢更穩定。此外SCImago期刊排名將期刊自我引用的門檻限定在33%,意即若期刊自引在當年度超過其整體被引比例的33%,超出的自引數將不予計算。上述幾點都是根據影響係數長久被批評的缺陷所作出的改進,也因此提供了我們在評價學術期刊時的另一種重要的參考指標。 參考資料: SCImago提供開放取閱期刊更豐富的數據源 比較SCImago排名、影響係數和特徵係數
EigenFactor Metrics,翻譯成特徵係數或稱特稱因子,是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於2007年提出的計量方法,用於衡量期刊影響力的指標。EigenFactor與谷歌的網頁排名PageRank演算法十分類似,兩者都是基於社會網路理論之上;谷歌追蹤網頁鏈接的同時、特徵係數追蹤引用次數,並且將期刊在整個網絡中的重要性納入評估,因此來自頂級期刊的引用比來自低層級期刊的引用佔有較高權重。 如何使用EigenFactor? 首先,最基本的是了解特徵係數計量法本身不是個數字,其中的特徵係數積分(EigenFactor Score - EF)和文章影響積分(Article Influence Score - AI)才是,從特徵係數官網輸入搜索期刊名稱,就能免費查詢期刊的特徵係數積分和歷年曲線圖。 特徵係數積分(EF)可以被理解為某期刊在科學領域中的重要性。以所有於期刊引證報告(JCR)中列出的期刊的重要性總和為100,例如下圖所示,Nature期刊於2011年的EF得分為1.6,是所有期刊之首。,EF 的積分越高,表示該期刊在同一主題領域裏的影響力越大。它的得分高低,能用來衡量期刊對科學界的重要性;並且透過期刊引進引文的來自何處,也可反映期刊內容品質。 文章影響積分(AI)則是用來衡量期刊所發表文章的五年平均影響力,以期刊引證報告(JCR)中所有列舉的期刊發表文章均有1.00的基本影響積分為準,以同一主題領域為限。AI積分20的期刊發表的文章比期刊引證報告中其他期刊影響力高出20倍。 另外在特稱係數網站上,還提供了另外一個數據參考,成本效率積分(Cost Effectiveness – CE),此積分是用價格和特徵係數積分的比例為基準,並以所有於期刊引證報告(JCR)中列出的期刊的成本效率總和為100得到的積分,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期刊的成本效率積分當然是越低越好,由於基礎的CE積分為1,就代表了CE值為5的期刊是平均期刊的成本效率的五倍。 參考資料: 特徵係數---科學知識的映射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