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現性研究能增加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嗎?

科學研究人員鮮少期望第一次實驗就能得到完美的結果;反之,通過可重複被驗證的實驗過程,科研人員在歸納或演繹推理的同時,自行修正實驗缺失,直至得出滿意的結論。若是研究不具有可再現性,則此研究應該要被重新審視、修正,而後再次驗證,回到這個所謂的自我修正的循環過程中。 此循環過程如此合理、完善,似乎應證了可再現性是科學研究的終極要義,那麼我們在此還有什麼需要深入探討的呢? 執行時的困難…

申請經費之前你該知道的幾件事

有人認為,只有經歷過研究經費申請的研究人員才能蛻變成為〝職業〞研究人員。光是字面意思就充分表達出經費申請對於研究人員代表著考驗,稍稍深究,其實是因為申請研究經費對一個研究人員提出與本職工作不同的思維模式要求,不僅要有嚴謹的研究方法、嚴密的文獻背景和足夠的科學創新性,還需要與〝外界〞打交道.,要能順利轉換思維模式,以下幾件事情你必須要知道! 爭的是經費,不是那一口氣…

細說〝不出版〞怎麼就會〝滅亡〞

如果稍稍關注過以往的文章,就會發現「出版或滅亡(Publish or Perish)」一詞頻繁反覆的出現,彷彿說任何話題都可以扯到這個詞。有人說這是個文化、有人說這是現象,還有人說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此篇沒有打算進入這個社會學範疇的討論中,只是說說具體不出版是怎麼滅亡的。 對於研究生來說,若是正在進行的研究不是〝宜出版〞類型的,那麼日後找工作就會有四處碰壁的可能。…

兩個老闆,怎麼搞定?

兩個老闆,怎麼搞定? 在一般的企業職場中,常見一個員工有個直屬和另一個〝間接〞的主管的情況,不管這個〝間接〞主管的實際身分是直屬主管的主管、或是是其他同級部門的主管,這在精美的組織架構圖上可能看不出來的暗濤洶湧,實際上對於員工來說可能是艱難考驗的開始。 精神分裂的可能性…

標準形同虛設,不如出版所有論文!?

標準形同虛設,不如出版所有論文!? 學術出版的審查門檻,說白了就是信任兩至三位匿名的同儕,能夠公正、客觀、全力以赴的對論文進行審查,整個審查流程中,每個環節都有其薄弱之處,全憑個人的誠信度來維持總體的科學誠信。…

我的文字編輯是否該幫我檢查數據?

我的文字編輯是否該幫我檢查數據?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那你的問題就大了! 不論是機構內部聘請的編輯或是期刊的編輯,他們的校對工作和格式排版中會幫你檢查的也僅限於文法和格式,你的研究數據和公式?如果他們什麼都會,那還要同儕審查做什麼,讓他們檢查一切不就好了…。 事關你的名聲和研究品質…

選擇期刊時是否該妥協?

對於很多研究人員來說,期刊的影響力和領域內聲譽是唯一的考慮標準,特徵係數、影響係數、和H-index等眾多衡量期刊影響力的指標都爭相提供研究人員做參考,但除了這些指數指標能做參考之外,同儕之間對於期刊的評價也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些特殊的領域,往往同儕對於領域中最合適的期刊的了解遠遠比指數更精確,關於選擇期刊的大學問,還可以參考過往文章「如何選擇期刊投稿呢?」、「我該選擇較專業或較大眾化的期刊來投稿?」!…

學術出版不遠的將來

討論學術出版的未來,有幾個舉足輕重的重要因素,已經改變了過去十年的學術出版情況,是一定要被納入討論範圍中的: 科技的變革 開放取閱期刊(模式)的到來 數據資料庫的增長 數據整合時代的到來 學術不端行為的增長以及相應增加的期刊論文撤回數量 除了以上幾個學術出版大環境的變化之外,還有一些與學術出版週期相關的因素也需要予以考慮: 成本現實 – 教學成本上升和預算資源下降,出版商面臨著下降的機構平均消費的現實。 研究課題 –…

難以界定的〝抄襲〞行為

難以界定的〝抄襲〞行為 抄襲 ---- 學術不端行為的排行榜第三名,如此淺顯易懂的一個詞彙,卻是著作權中最常告上法庭、最容易產生紛爭的!在「合理使用引文到抄襲,一線間」文中,淺談過〝缺乏署名授權的情況下即證明了抄襲的意圖、構成抄襲行為〞,這不就完成了對〝抄襲〞的定義了? 你又天真了! 網站plagiarism.org在抄襲行為中標誌出了前十名最常見的類型,還給他們的研究程度做出了排名: 完全複製 Clone –…

以ReadCube管理研究論文

一波波不斷擴大的科學文獻的洪流往往利弊共存。我們能得到更多信息是很棒的事,但試圖去管理、組織和了解所有數據就不是那麼令人感到有趣了。ReadCube號稱是一項可協助研究員在這方面的作業的研究工具。 ReadCube提供什麼?…
全球科研人調查

你認為研究人員可以透過哪些方式提升論文的影響力和能見度?(可多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