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儕審查其實是個幌子?

同儕審查其實是個幌子? 1752年,倫敦皇家學會為了能審查《哲學彙刊》的投稿稿件,首度創立了〝論文委員會〞(Committee on Papers),自此開始了審查論文(refereeing)和評論論文(review)用於學術論文之上的形式。早期的〝評論〞更偏向於協助編輯選擇論文,而非現代意義上鑒別、審查文中論述觀點的作用,一直是到了20世紀中,同儕審查才發展成現在評論論文和提供作者反饋意見的模式。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上來看,同儕審查是專業人士之間的榮譽之舉。…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研究所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研究所 不論你是要出國深造或是在國內繼續讀研究所,這個選擇都是人生中精力和金錢的重大投資,不該草率做出決定,尤其在考慮哪個研究所最適合自己時,有好多值得深思的方面: 個人的情況…

學術終身職,優缺點分析

學術終身職,優缺點分析 學術終生教職(Tenure),可以說是學術領域的終極聖杯!通常是學術研究或教職人員透過經驗、專業、研究和出版著作等多方面出色表現爭取來的,這樣的職位存在可以追朔至18世紀,而這種聘用關係可以持續長達十年甚至更久(相關介紹見「終身職,已成過去式了?」),然而這樣的職稱在時刻變動的現代社會卻引起的不少的爭議,下面就來分析下正反方的觀點: 正方觀點 工作的保障 對於研究人員來說,提供穩定的長期僱佣關係是強而有效的激勵方式。…

我的論文、我說了算!

我的論文、我說了算! 論文引用格式、出版格式和表格圖片格式…是不是光聽都頭大?「為什麼不同期刊要用不同文獻格式?」就曾略略探討過不同格式適 應不同目的的重要性。說道理人人都懂,卻不減研究人員在面對各種格式要求時的挫敗感,更別提要更改格式時耗費的大把時間,尤其是大多數研究機構都沒有自己 專屬的格式和引用相關專業編輯,所以研究人員要不就得花錢雇用專業人員、要不然就得自己來(我們都知道哪個情況根本不太可能發生…),這首先就大大延遲了…

有效的威懾學術不端行為

有效的威懾學術不端行為 過往文章中曾列舉過「十大科學研究的不端行為」,其中的不端行為前三名排名依次為: 偽造數據Falsification of Data – 此處專指直接編造數據來造假的行為。 違反了普遍公認的研究作法Violation of Generally Accepted Research Practices–…

貢獻者和共同作者的差別

貢獻者和共同作者的差別 研究人員參與多作者研究項目可以幫助提高自己的出版物數量,還往往比自己單獨研究的壓力小和論文產出量大,整體好像是很好的研究模式,也因此近年來多作者研究的出版趨勢從3-4個作者增加至6個作者。 大家都獲利,這麼美好的模式有什麼好抱怨的? 混沌和混亂…

你有為自己的研究設計出版策略嗎?

你有為自己的研究設計出版策略嗎? 出版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嗯…這還有說的必要嗎?在學術研究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之下,學術出版的數量和品質往往決定了一個研究人員的學術研究生涯的走向,然而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高效的出版成效,亂槍打鳥當然也是一種方式,但專屬於自己的、最優化、最合宜的出版策略,你認真思考過嗎? 可以被統一標準衡量的  …

捐款資助和企業資助的研究,誰比誰強?

捐款資助和企業資助的研究,誰比誰強? 對於正在尋求研究經費的研究人員,如果不隸屬於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的話,所剩的經費來源渠道就剩下捐款資助和企業資助這兩種了。 經費終歸是經費,從誰那裡獲得,能讓研究進行下去終歸是最終目標;但來源渠道是否真的一點也不影響研究項目? 以資助之名,行干預之實?…

選題,要做什麼準備?

選題,要做什麼準備? 過往文章中談過「選擇論文題目」和「如何提出強大的研究命題」,前者更重視選題的原則,後者討論了選題的一些方法,但兩篇都沒有提及的是作為一個學術研究人員,你選題時的心態和目標究竟是什麼?這又會如何的影響你的選題?確切該做哪些心理準備呢? 首先建議做一下自我檢查: 有沒有你特別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領域? 研究中,哪些步驟和細節讓你感到興味十足/無趣至極? 你是否產生了對特定研究方法的偏好?例如:偏好量性研究多餘質性研究?…

你該多頻繁的出版?

你該多頻繁的出版? 哈波•李(Harper Lee)《梅崗城故事》的作者,於55年間只出版了這一本經典文學著作,而科幻文學大師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一生中編輯和撰寫的書籍則超過五百冊,其中包括書籍、短篇故事和非科幻作品。兩人都被喻為經典著作的作者,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著作經歷,究竟在出版的道路上,多頻繁為好? 最顯而易見的回答…
全球科研人調查

大學在研究和學術寫作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