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管理

論文引用次數的影響因素深度解析

在當今這個“以引用次數論英雄”的學術評價體系中,廣大科研人員高度關心自己的論著的引用次數。在論文和著作的引用上存在哪些誤區,如何能夠提高引用次數,是本文簡要討論的內容。 學術機構在人員聘任和科研經費資助評審中,日益注重學術研究的影響力,要求科研人員證明自己工作的作用。最廣為人知的評價學術影響力的三種方法是期刊影響因數、論著引用次數、學術委員會等小同行評議。學術評價體系所要追求的效果是論著經受過嚴格的同行評議,並且在發表後能夠受到同行的關注。那麼,在未經同行評議的期刊或出版社發表的論著或發表後沒有被同行引用的論著顯然通常被認為是沒有學術價值的。當然,歷史上也有一些珍寶級的論文在發表後長期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這只能說明這種論文的作者具有超越時代的遠見卓識,從而只能被後世的人們所發現和景仰。例如,1934年1月,文獻計量學家布拉德福發表了“專門學科的情報源”這篇在文獻計量學領域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著名論文。文中首次闡述了科學文獻的分散定律,即著名的布拉德福定律。但是,這篇論文在發表後長期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反過來看,在經過嚴格的同行評議的高影響因子期刊發表的論文或發表後被同行大量引用的論著就肯定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嗎?其實亦不儘然。 期刊影響因子簡單來說就是某一期刊的全部論文在某一時段內(例如兩年)被引用次數的總和除以發表的論文的篇數,即篇均被引用次數。一般來講,影響因子越高,對於原創性要求等同行評議審稿標準就越高,論文也越難發表。這就是期刊影響因子較高通常被視為論文水準較高的原因。實際上,期刊影響因子並不能代表單獨某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因此,期刊影響因子並不能反映具體某篇論文受到同行關注的程度。 雖然論著的引用次數比期刊影響因子更能直接反映某篇作品的被引用次數,但是引用次數並不能代表同行評議的審稿嚴格程度,只是反映出作品受到他人出於“某種原因”的關注。因此,被引用次數的多少也並不等同於論文品質的高低。這就是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的論文並不總是能夠獲得較高次數的引用,而且很難透過文獻計量學的方法預測誰能獲得諾貝爾獎。 那麼,論文的引用次數究竟多少才算多?據統計,在包括SCI在內的Web of Science資料庫中,引用次數超過1000次的論文不到0.03%。有的學科的論文的零被引用率大約是8%到30%,即某學科或某期刊的全部論文中有8%到30%的論文從來沒有被引用過。顯然,各學科或期刊的零被引用率的浮動範圍很大,不能一概而論。論文在發表當年被引用的次數如果超過1或2次,就算不錯的了。 在論文的多名作者中,每個作者都能在學術能力評價中宣稱擁有相同的被引用次數嗎?換言之,如果一篇論文有10個作者,這篇論文被引用了100次,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和排名第十位元的非通訊作者都能宣稱每人均擁有100次被引次數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但是,在目前的比較粗糙的學術評價體系中,在計算被引用次數和H指數時,很多單位尚未對作者排名和權重予以區分。這極大損害了作為作品主要完成人的第一作者的利益和作為作品負責人的通訊作者的利益,而且錯誤地獎勵了那些排名靠後甚至掛名的作者和沒有較大貢獻的作者。為了解決引用次數統計中的這種泡沫問題,天津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的張春霆院士創造了一種根據作者排序計算帶權重的引用次數的方法。在他的方法中,一名作者的帶權引用次數是論文的引用次數乘以作者的權重係數。作者的權重係數可以按照以下兩種原則計算。當按照榮譽三分原則計算時,將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的權重係數均設置為1,而其他作者的權重係數的總和為1。當按照線性原則計算時,除了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外,其餘作者的權重係數按照作者排序以等差級數遞減。這種方法顯然比不論青紅皂白將所有作者都賦予相同的引用次數的做法合理很多。 有人可能還會問,論文被人引用的原因都有哪些?透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們也可以看到提高論文引用次數的方法。引用分為自引和他引。自引是論文的作者引用自己的作品。自引能夠維護學術研究的系統性和連續性,增加科研結果的可信度和深廣度,無可非議,只是需要注意在自引時應當有充分的理由。他引的理由通常包括以下四個。 第一,透過文獻綜述來介紹背景或湊足同行評議要求的參考文獻數量。在論文的引言部分草率引用他人工作來介紹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是青年學生常犯的錯誤,也是很多低水準論文被人大量濫引的原因。導師推薦高水準文獻能夠避免學生濫引。科研人員應當珍惜引用文獻的權利,慎重切題引用,不隨便給其他作者增加引用次數和榮譽。另外,有的科研人員沒有付費的文獻檢索途徑,只能從免費的開放獲取(Open Access)期刊上查找文獻。因此,在開放獲取期刊上發表論文,能夠增加他引次數。但是,很多開放獲取期刊是徵收高額版面費的。從作者希望增加他引次數的角度來看,應當使自己的論文顯得比較系統和全面,具有經典的入門學習價值,或者符合科研熱點。開闢有研究潛力的新方向和提出能夠被人廣泛使用的新方法的開創性論文毫無疑問能夠吸引較多的他引次數。撰寫綜述型論文也能夠增加他引次數。但是,科研人員通常應當在發表了一定數量的原創型論文而奠定了自己的學術地位後,再大量撰寫綜述型論文,否則會被人認為水準不高,權威性會受到質疑。 第二,在結果和討論部分引用文獻進行對比。這種引用通常具有很強的課題針對性。要想增加他引次數,必須做後繼有人的工作,讓後來的研究者沿著自己的工作繼續深耕和對比。寫好論文的標題、摘要和關鍵字,能夠有效增加自己的論文被同行發現、對比和引用的機會。 第三,引用他人論文的結果或結論,為自己的論點提供依據。要想增加這方面的他引次數,必須使自己的論文在完整性(深廣性)上比較出色,並得出比較經典的結論,使後人能夠反復借用。如果為了增加論文數量而將一篇論文拆分成幾篇內容較少的論文發表,可能會降低總的他引次數而得不償失。 第四,闡述別人的錯誤或比較平庸的結果,用來強調自己的研究結果的重要性。對於被引用的作者來講,這種引用屬於被別人批評的負面引用。這種負面引用的次數較多,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綜上所述,避免零引用和追求較高的他引次數是提高學術影響力的正確努力方向。但是也需要記住,他引次數受許多因素影響,包括期刊的影響因子、專業領域、論文篇幅、論文性質(原創型論文或綜述型論文)、參考文獻數量、論文發表時間等。論文的他引次數過低或甚至為零,說明論文的品質可能太低,達不到值得被引用的標準,或者科研方向太冷門,研究的人太少。…

學術論文引用參考文獻的原則和方法

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合理選擇並引用參考文獻非常重要。選擇參考文獻需要遵循哪些原則?會犯哪些常見錯誤?應該如何規範地引用和列出參考文獻?本文針對參考文獻這一龐大而複雜的領域為您作簡要概述。  參考文獻的重要作用 在學術論文中正確使用參考文獻,能夠起到以下幾個重要作用: 遵守研究道德,尊重他人成果和智慧財產權,明確區分他人的貢獻和自己的貢獻; 促使自己深入廣泛地瞭解學科領域的文獻情況,並在論文中依靠對文獻的引用來展示較高的學術水準; 確保論文精煉,不贅述他人已發表的細節內容代之以引文,從而節省篇幅; 幫助讀者溯本求源,便於查找相關科研成果; 為論文的編輯人員提供同儕審稿人的線索; 使期刊評價機構能夠通過引文頻次計算,對參考文獻進行統計分析,準確評估期刊的影響力。 一次文獻和二次文獻的引用 參考文獻包括一次文獻(primary sources)和二次文獻(secondary sources)。一次文獻包括公開發表的圖書、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科技報告、專利、技術標準、產品資料、政府出版物、規章制度、統計調查資料等,以及不公開發表的文獻、實驗記錄、日記、內部報告、技術檔案等。一次文獻是由作者歸納自身經驗總結得出的原創性文本。二次文獻是非原創的,是對一次文獻內容的引用、詮釋、歸納或描述,例如綜述文章、記錄片等。二次文獻一般是由編纂者撰寫而成。學術論文的參考文獻主要是公開發表的一次文獻,以及綜述性的二次文獻。 需要注意的是,二次文獻在文獻學中還指目錄、索引、檢索類期刊、文摘型資料庫等文獻類型。這類二次文獻是將大量分散淩亂的一次文獻進行整理和編排,形成便於檢索使用的文獻,透過它能夠方便地找到一次文獻。著名的二次文獻資料庫包括SCOPUS、工程索引(EI)等。 選擇參考文獻的原則…

論文審稿人要我引用他的文章,是引用操縱嗎?

近年來屢屢出現同儕評審者或期刊編輯要求投稿者引用其撰寫之論文的消息,這樣的學術不端案例可謂職場暴力,而且由於較難以公開討論,更值得學術界關注。 引用操縱其實屢有所聞。出版學術倫理委員會(COPE,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於2018年公告了一個具體案例,在此簡短說明。一位期刊工作人員偶然發現某位編輯曾陸續要求投稿者引用自己撰寫的論文超過50次,遠遠超過此位編輯推介其他作者論文的次數,且此位編輯還常常邀請同樣的同儕評審者審閱自己經手的論文,而這幾位也以超過正常的頻率要求他們經手的投稿者引用這位編輯的論文,且至少一位投稿者因為沒有加上此位編輯撰寫的論文,而無法出版自己的學術研究。最終,事件以期刊總編輯和編輯委員集體關切涉嫌引用操縱的編輯、此位編輯辭職了事。 這類情況之所以構成學術不端,是因為行為者(審稿人或編輯)為了提高自己論文的被引用資料,就利用同儕評審制度所賦予審稿人的影響力,來左右投稿者徵引的文獻,或甚至利用審稿人能夠拒絕所投稿件的權力,來脅迫投稿者引用與自己研究無關、或無法讓投稿至論文品質增加的文獻。如此強制引用的手段不止是學術聲量造假而已,更是同儕評審制度的公信力的嚴重打擊。 當疑似引用操縱情況發生時,該如何應對? 由於審稿人往往是學界在該議題中已經有相當貢獻的學者,推薦自己的研究並不一定就是引用操縱,但投稿者可用一個標準來衡量是否有學術不端的情形,即審稿人是否有以徵引文獻作為收稿與否的條件。若有出現不合常理的收稿要求,包含必須引用何人之征引文献等條件時,當先與期刊編輯聯絡,告知情形,並協助期刊調查。除非期刊編輯部要求,不然投稿者應當盡可能避免私下進行調查。 與期刊直接聯繫後,會得到什麼樣的回復,被投訴的編輯或審稿人會遇到什麼樣的調查?一些受訪的編輯表示,收到投訴引用操縱的人會需要為自己的行為提出令人滿意的解釋,而若無法提供能說服人的說明,該期刊會終止與此人的合作關係。但具體來說,就拿牛津大學出版社所遇到的案例來看,有學術不端行為的審稿人或編輯的姓名是不能透露的,因為期刊若採用同儕評審制度,則匿名機制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而期刊或出版社沒有權利單方面公佈審稿人或編輯的姓名。匿名機制也就恰好是同儕評審制度的軟肋,可以為一些投機分子所操弄。目前,期刊只能在審稿人或期刊編輯規範等類似檔上,載明一些對學術不端行徑的人士會採取的措施,包含終止與審稿人或編輯公開調查結果等等。引用操縱較佳的具體解決方法,仍需學術界每個人多加思索,踴躍討論,對利用職權脅迫同儕的學術投機分子絕不姑息。

文獻管理軟體在論文寫作上的使用秘訣

當研究人員與學術作者將研究成果匯總發表進行論文寫作時,往往會在整理大量參考文獻時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這時候就需要借助文獻管理軟體達到省時省力的目的,從而讓自己專注在內容寫作上。文獻管理可以簡化整理文獻的流程,讓作者可以直接插入各種來源的參考資料,方便排序與參考,並按照作者或期刊需要修改為各種格式,也可以在類似主題的文章內插入相同的參考文獻。只要在電腦上操作文獻管理軟體,連接到數位圖書館上,就可以輕鬆插入引用論文並自動創建參考書目。 文獻管理軟體在論文寫作中的作用 文獻管理軟體可以為作者在寫作論文時帶來極大的便利性與優勢,其主要功能包括: 插入引用論文,完整整理出該文獻出版日期、作者、目次等資訊。 創建清楚詳細的書目,可以在文章完成後一口氣處理。 可以依照各期刊調整為需要的引用格式。 從資料庫中自動搜索最新資訊,可以利用DOI、ISBN、PMID等標籤碼進行搜尋。 透過連接當地圖書館,直接下載該引用論文的本文。 各種常用的文獻管理軟體 不同的軟體有各自的強項,有的操作流程很簡單,有的可以讓作者更快速地創建書目,還有的可以共用自己的搜索文獻來進行協作處理。這邊介紹幾款深受研究人員推崇且好用的軟體: EndNoteTM:第一個開發出來的文獻管理軟體,持續有更新版本推出,必須付費才能使用。 Mendeley:於2008年在倫敦推出,已儲存了超過三千萬筆文獻資料。 Readcube:介面優美強大,且可以接受由其他管理軟體匯入。 Zotero:於十年前推出,此軟體彙集了一般學術論文與媒體文章和聲音影像。 Citavi:來自德國的軟體,利用其內建資料庫可以進行多種不同類型的文獻引用。…

如何區別第一手與第二手資料?寫作時該怎麼引用呢?

資料來源分為第一手 (primary) 與第二手 (secondary):第一手資料亦可稱為原始資料(Original Sources) 或來源資料 (Sources Materials),是指關於某一主題的最原始、最具權威性的文件。通常與事件的發生為同一時期的記載。第二手資料是指第一手資料以外的資料而言。換言之,就是資料的內容並非取自於原始的文獻記載或第一手資料,而是引用原始文獻所編纂而成的資料。由於資料經多人轉述後,對事件、人物、主題的描述常會加入個人的理解、詮釋。

如何衡量他人對你的研究的評價?

我的研究價值多高?要如何衡量他人對你的研究的評價? 是出色成果或是人氣研究? 研究人員的職業生涯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不停的在建立自己的專業且隨時準備證明其專業,尤其在現今〝出版或滅亡〞的環境下,研究人員的最後一篇出版文章就代表了研究人員的出色程度,意即別人對你的觀感即是真實的,但被大量引用文章時,到底表現出來的是出色成果還是人氣研究?若是兩者皆是那當然沒什麼好擔心的,若是有出現偏頗,那麼科學研究的衡量體系則存在著不公,這樣的情況導致學者和研究人員在不停努力證明自己的同時,也開始尋找不同的評價體系。 所謂的“非常生硬的手段” 在過往文章中不只一次的提到 影響係數IF和引用數量,是因為此衡量指標深深的影響了學術出版的整個體系整整六十年。就像是使用GOOGLE排名來給予網站先後順序級別,影響係數利用高引用產生影響力大的關係,給予期刊聲望的排名。評論家認為,此乃60年前的生硬手段,最多能將聲望特別高的期刊在眾多期刊中區分出來,卻完全不能用來衡量個別研究論文的品質。  文獻計量學bibliometrics 透過追蹤引用情況來衡量研究品質的方式,有鑑於引用量是目前唯一能讓科學研究人員明確證明自己的文章有被閱讀的方式,各方機構各自研究了不同指標,例如:citation(文章被引用量)以及number of citations per document(篇均引用量)、self citations(自引量)、highly cited papers(高引用率文章)和h-index等分析方法,但其中絕大多數都還是掛靠於期刊影響係數和引用量之上,所以也還是不能完全自成一格。…

新概念大綱,寫作效率翻倍

或許你已經厭倦了寫作前都要打草稿和大綱,覺得那就像是冗長又無趣的例行公事,做完之後來是覺得腦子雜亂無章?今天就要來介紹一種完全不同的新概念大綱,這種方法第一眼看起來很不合常理,但使用一次之後你會發現它對寫作邏輯的系統整理有強大功效喔!   初始設置 -      開啟你的word,把你的接下來要寫的文章標題/章節論點/論文命題輸入在頁面頂端。 -      如果是更大更長期的寫作計畫,那建議你每一頁一個章節或是每一個章節段落開一個新文檔。 -      然後在頂端的標題/命題下建立一個三列表格。如下圖 段落/第二標題 (Sections/Sub-topics) 資料來源 (Sources) 次級文獻資料來源 (Secondary…

如何引用訪談內容?

學術寫作中文獻的引用是一門學問,除了透過引用文獻得到對於相關理論的補充、修正、挑戰或是印證,如何使用最適宜的引用方式讓內容更清晰易懂是極需細細斟酌的。在訪談無法被有效的總結,並擔心內容經過重新潤飾並加以轉述就會失去原味時,引用訪談內容就成為此類情況下的解決方案,然而這類引用情況常常造成寫作論文時的困擾,究竟應該怎麼引呢? 前網路時代 在研究論文中若需要引用訪談內容,不外乎兩種情況。 情況一:所引用訪談不是自己訪談的,那必定是來自於某報刊或某書籍,引用時就比照一般引用文獻,要求哪種格式用哪種格式。 情況二:所引用的訪談內容是自己主導的,雖然無法列入引用文獻列表中,但還是需要使用文中使用括號註明引用,註明受訪者的姓名、訪談方式和訪談日期(例如個人訪談、電話訪談、視頻訪談…等等),例如:John Smith. 個人訪談 2014年1月 1日。 網際網路時代 網路普及不僅僅改變了訪談的方式,更改變了出版和資訊公開的定義,也因此許多情況一中的訪談內容現在都使用網路新聞或博客的方式發佈,如同所有其他的線上文獻的引用一樣,最終加上檢索自URL即可。 在網路發達的時代,情況二中自己主導的訪談,可以使用博客公開發佈或將訪談內容上傳至網上(當然要獲得被訪者的同意),不用再以〝個人訪談〞模糊的標註,這樣一來,內容就可以被閱讀論文者在有需要時重複查詢,也就構成了列入引用文獻列表中的條件。 例如:John Smith. 2014年1月1日.王小明,…

文獻引用的格式

適當的引用(citation)他人的學術發表來支持自己的論點,不但是撰寫學術文章的慣例,也是表達對他人知識財產的尊重。我們在之前的文章 ( 「何謂高引用率文章?」 ) 裡與讀者提過引用文獻的意義及重要性,並在「如何選擇參考文獻?」討論過挑選參考文獻的要點。在這節,我們將把焦點集中在文獻引用的格式上。 文獻引用有幾個不同的系統模式,最常見的系統為:哈佛方法(The Harvard Method)以及溫哥華方法(The Vancouver Method)。但不管採用何種方法,都需要遵守完整、準確、格式一致引用的原則。當然,每家期刊或出版社對於引用的格式也有各自的規定,在投稿研究文稿前務必再次確認。 哈佛方法(The Harvard Method) 哈佛方法是最普遍的引用系統,是由Author-Date(作者姓氏­—發表年份)的方式來表達,例如: According…

致謝指數 (acknowledgment index)

投稿期刊文末總是會有一段文字,作者用來感謝對該研究有所貢獻的單位或人物,例如:計畫與經費來源、該研究的發想者、協助實驗進行的技術人員、提供學術建議的專家學者,或是曾參與過實驗的人等等。 目前,探討致謝指數的資料還不太多,引用維基百科英文版所述:「致謝指數為一種索引及分析科學文獻致謝內容的方法,也就是將致謝的影響量化……致謝指數與引用指數(citation index,測量某文章對科學工作的影響)有點類似,但不同的是,致謝指數測量的是研究單位與經費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個人、想法與人工等非正式的影響 。除此之外,期刊的影響係數 (impact factor) 會產出一項總體標準值,而致謝指數則是獨立分析各項內容。不過,被感謝實體的致謝總數,以及出現感謝的文章被引用次數,都可以計算。因此,引用總數對出現感謝實體文章數的比例,即可推斷為被感謝實體的影響力。」 小小資訊提供給讀者參考,對論文撰寫與投稿期刊而言,這個部分似乎影響不大。重要的是,我們要藉此機會對所有參與過該研究的人、事、物,表達真摯的感謝,畢竟研究工作不是單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明白飲水思源的道理,才會更令人尊敬!   參考資料: 如果希望對致謝指數有更深入的瞭解,可參考下列兩篇期刊文章: Giles C. L. &…

如何選擇參考文獻?

科學論文寫作講究客觀的敘述與明確的證據,無論是期刊論文、學位論文、試驗計畫書、評論文章等,引用適當的參考資料都非常重要。此外,為了避免有抄襲的疑慮,並且要佐證本身的研究,參考文獻的部分務必要確實處理好。 參考文獻的選擇方式,通常根據不同的寫作目的及文章型態,而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針對某專題回顧的文章,需要歷年來與此主題相關的各種研究論文,從理論到實驗方法可能都要引用討論。一般學術論文,則是針對研究主題,先瞭解背景知識(文獻回顧),再利用前人研究來證明或反證自己所得到的結果。如果是學生繳交學術報告,通常內容(或字數)有限,或許只需要關鍵的參考文獻,而不用長篇大論回顧前人研究。 一般而言,挑選參考文獻的要點,首先注意文章的時效性,尤其是科學、技術或醫學研究,通常隨著時間,最新研究連續不斷出現,因此,我們要避免引用年份太久遠的文章。如果是前幾年、而非最新的文章,也必須注意內容是否有修正,以及其他研究對該論點是支持,亦或是看法互異。另一方面,文章中的參考文獻,最好使用期刊已發表的文章,因為經過嚴格的同儕審閱及編輯審核,可避免一些基本錯誤。非必要時,盡量少用未發表數據 (unpublished data)、已被接受等待刊登的期刊論文 (papers in press)、個人聯繫訪談所知 (personal corresponding)、摘要 (abstracts)、論文 (theses),以及其他二手資料(也就是引用別人所引用的內容,應該盡一切可能找出原始資料)等,這些都不如已刊出的成果具有公信力。 最後,選擇參考文獻要注意的是,科學論文寫作力求公正嚴謹,所引用的參考文獻當然也需要仔細講究,因此盡量少引用報章雜誌、網路等通俗文章,才能讓本身的研究成果更具說服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