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過程

期刊拒稿信中建議改投期刊,我該怎麼做?

很多向SCI英文期刊投過稿的作者都有過被拒稿並被建議改投的經歷。這種拒稿有時發生在不經同行評議而被期刊編輯直接拒稿時,有時發生在同行評議後,理由通常是論文的主題不夠對口或水準不夠高。由於這種改投建議在大量期刊中已經常態化,許多作者會經常糾結於是否應該遵循期刊主編給出的改投建議。對於這個問題,簡明的答案是:作者需要衡量自己的發表需論、慎重評估期刊主編的改投建議,若推薦的改投期刊無法達到期待可以拒絕。本文簡要分析改投建議產生的原因和論文作者的應對策略。 從期刊的角度看,提供改投建議和改投服務流程有以下5個好處。 改投能夠為論文作者提供專業性投稿建議,並將稿件分流到更為合適的期刊。但是,問題也恰恰出在這裡。什麼叫合適的期刊——期刊編輯和論文作者顯然具有不同的認知和考慮動機。 雖然改投並不能夠承諾論文肯定被改投期刊發表,但是改投服務流程確實能夠為論文作者節省重新投稿的時間,包括為作者豁免很多填表、勾選、上傳檔等重新投稿的步驟。 改投能夠為論文作者節省修改稿件格式的時間,包括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等。原先期刊和改投期刊通常在論文的格式要求上是一致的,因為這樣才能保證作者在改投服務流程中只需要簡單點擊幾下滑鼠,就能夠把投給原先期刊的全部文件都轉投給新的期刊。 改投能夠為論文審稿節省時間。有些接收改投論文的期刊會考慮充分利用原先期刊的同行評議意見,因此能夠免去大規模重新評審的審稿負擔。 改投能夠為同一出版社旗下的姐妹期刊或有合作關係的期刊提供論文主題或水準更為合適的稿源,不論這些期刊是否收取版面費或論文處理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實際上,被推薦改投的期刊通常比原刊具有更低的影響因子,或甚至沒有影響因子。 從論文作者的角度看,是否接受改投建議,取決於以下5個與上面5條對應的考慮因素。 需要為論文找一個具有足夠品質檔次的期刊。一般來講,在各單位科研業績年度考核的巨大壓力下,多數科研人員沒有在不夠檔次的期刊上亂髮論文而浪費素材的奢侈。每篇論文的素材都是非常寶貴的,都需要發表到被單位認可的期刊上,而這些期刊通常必須是SCI、EI等。然而,在多數情況下,期刊編輯所建議改投的期刊都不是SCI或EI收錄期刊,因此無法滿足論文作者對期刊品質檔次的要求。 遵循改投建議固然能夠節省自己重新選刊和投稿的時間,但是,如果改投期刊的品質檔次達不到單位績效考核的要求,那麼投稿過程再省事方便也是沒用的。 雖然節省修改稿件格式的時間這個理由非常吸引人,但是,如果改投期刊在檔次和版面費上達不到要求,那麼這個理由也不重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同意改投時,論文作者可以對論文進行修改,尤其是針對同行評議意見進行修改。 在很多情況下,改投期刊會重新開動同行評議,那麼在節省審稿時間上可能就沒有優勢。關於是否需要重新審稿,論文作者需要發電子郵件詢問原先期刊或改投期刊的編輯。遵循改投建議並不能增加論文被錄用的機會,因為錄用決定是由改投期刊的編輯參考同行評議意見決定的,而不是由原先期刊的編輯決定的。 將主題不太對口或品質較差的稿源分流到姐妹期刊或合作期刊對於論文作者來講具有一個好處,即這種分流是根據原先期刊的編輯針對論文的主題和水準進行過評估的。但是,這並不能保證改投期刊的編輯也肯定會認可原先期刊的編輯對契合度或水準的評價。因此,論文作者仍然需要自己花費精力去評估期刊契合度,而不能盲目輕信改投建議。雖然很多論文作者對期刊契合度有大致瞭解,但是針對某篇論文而言,作者並不能完全確定論文是否合適,需要發投稿前詢問信或經過投稿評審後才會知道結果。實際上,很多SCI期刊的主編樂於在回覆投稿前詢問信時提供一些對口的期刊名稱。實際上,如果推薦的改投期刊不符合單位績效考核的檔次要求,再契合的期刊也徒勞無用。另外,在很多情況下,許多作者發現被高影響因子的SCI期刊駁回而推薦改投的期刊不僅不是SCI期刊(即沒有影響因子),而且還經常是必須收取版面費或論文處理費的純開放獲取(Open…

英文期刊投稿狀態詳解

期刊論文投稿過程包括選刊、投稿前詢問、投稿三大步。投稿又分為提交、修改和完成三小步。選刊是指根據期刊的影響因數、版面費、審稿時間、論文內容與期刊範圍的吻合度等標準選擇合適的期刊。投稿前問詢是指作者向期刊主編發送電子郵件詢問從投稿指南中無法獲悉的資訊,主要包括版面費、審稿時間和內容吻合度。當這些問題都搞清楚後,即可投稿。本文介紹投稿的詳細步驟和注意事項。 多數SCI英文期刊投稿均使用Aries Systems的Editorial Manager(簡稱EM或編輯管理者)網站。當論文獲得批准發表後,出版事宜由Aries Systems旗下的另一項服務ProduXion Manager(簡稱PM或製作管理者)進行操作。EM與PM這兩個線上互動工作體系構成學術論文從投稿到發表的全部工作流程。論文作者能夠使用自己註冊的帳戶登錄這兩個網站全程追蹤進展。 編輯管理者網站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作者投稿、期刊編輯助理初審、期刊編輯評審、同行評議、錄用決定和論文修改。製作管理者網站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將錄用論文移交出版部門、編輯、排版、校對糾錯、發表出版。 在編輯管理者網站,有大量加盟期刊,包括幾乎全部SCI期刊。作者能夠在“Journals List”(期刊清單)功能表中根據期刊名稱查到出版社名稱和投稿網站。這個網站是關於學術期刊和書籍的手稿提交及同行評議線上工作系統。作者需要針對每家期刊註冊自己的投稿帳戶,上傳電子檔提交手稿,並填寫一些簡單的投稿資訊,然後接收期刊的錄用、修改或拒稿通知。作者還需要根據期刊的同行評議要求修改手稿,完成與期刊編輯之間的交流互動。 期刊編輯透過編輯管理者網站審閱投稿、提交稿件給同行評議專家,並向作者發出接受、修改、拒絕稿件的決定。編輯還可以將拒稿的論文連同審稿意見一起推薦給其他期刊,節省作者再次投稿時的工作量。審稿專家通過編輯管理者網站接受或拒絕審稿邀請,並提交論文評審意見。 論文作者登錄進編輯管理者網站的投稿帳戶後,會在“Main Menu”(主功能表)頁面看到關於投稿狀態的三個系列功能表,分別是“New Submissions”(新投稿)、“Revisions”(修改)、“Completed”(完成)。 1. “New…

讓您自信出版論文:iThenticate抄襲檢查完全指南

本文由iThenticate的專家團隊撰寫。iThenticate抄襲檢查擁有包含超過700億筆網頁信息的資料庫,透過將提交的內容與超過1.65億篇學術文章進行對比,來幫助研究人員發現潛在的抄襲風險,幫助順利透過初步篩選和稿件審查過程,從而在高風險的出版過程中提高成功率。iThenticate還可以將您的內容與期刊(前10000名被引用最多的)中95%的內容進行比較,還特別包含了Crossref的成員期刊。您將透過本文瞭解iThenticate如何幫助您更自信地出版論文。 在學術界對於研究人員來說,“不出版即滅亡”這句格言不是說假的的。研究人員的聲譽和職業發展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發表能力。然而出版過程不但複雜還有高風險,一個很小的錯誤可能會使某些人丟掉工作,造成的聲譽損害也不僅僅是某些研究人員,還包括他們所代表的整個機構,更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經費上的縮減。 此外,由於經費的增加和大量新的研究人員的加入,出版領域的競爭預計將在未來十年迅速增長。即使在新冠大流行期間,政府的研究支持仍然保持穩定並繼續增長。據估計到2030年,全球研究人員的數量將從2000萬增加到3000萬。然而出版機會並不會增加,預計2030年出版的文章只會增加120萬篇。因此在向期刊或者出版社投稿時,選擇和聲譽方面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正因為如此,學術研究人員從研究一開始就需要採取一切可用的手段,確保他們的工作是為該領域做出獨特貢獻,並且沒有不當行為或抄襲。 為什麼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最受尊敬的研究人員選擇信賴iThenticate抄襲檢查來驗證他們工作的原創性? 作為標準篩選和審核過程一部分,頂級出版商使用iThenticate作論文查重。 研究人員可以使用與頂級出版商(如愛思唯爾(Elsevier)、泰勒-法蘭西斯(Taylor & Francis)、自然(Nature)、施普林格(Springer)、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以及Wiley-Blackwell)相同的工具和內容。 iThenticate擁有最大的內容資料庫(700億個當前網頁和存檔網頁,來自世界一流學術出版商的65億篇期刊文章以及您機構文檔的私有存儲庫選項)。 研究的開始:研究原創性驗證的階段…

人工智慧時代讓AI來做研究助理

十年前,不少人還對AI短期間內在學術研究這項高度智能活動能否有助益抱持懷疑態度。近年來全世界的學術出版量都在成長,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CF)近五年來每年收到的稿件量都以10%在成長,2019一整年收到的稿件高達22萬, NSCF大膽採用了AI協助審稿。 不僅審稿,AI在論文撰稿的學術寫作環節也能大顯身手;瑞典古騰堡大學的自駕車研究團隊光在自駕車演算法上搜尋就找到一萬筆參考資料,負責教授掐指一算,發現要好幾年才能讀完,於是求助於會分類文章的Iris.AI,就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除了文章分類大師Iris,AI學術寫作文法工具Trinka、COVID-19研究加速工具CLARA、還有獎助諮詢專家Dimensions、AI智者Semantic Scholar、實驗數據專家SourceData等都是相當有潛力的AI助理。 其中,。學術論文的文法和用語要求遠比普通寫作更複雜,Trinka能偵測超過三千個複雜文法錯誤,而且還能建議學術寫作的文風及用詞。CLARA是一款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免費的冠狀病毒研究和臨床試驗發現工具,全稱是COVID-19 Learning and Research Accelerator(COVID-19學習和研究加速工具),使用人工智慧從42,000+份研究論文和2289+份COVID-19臨床試驗中查找最相關的最新COVID-19研究和試驗資料。 Iris.AI則是文理通吃,能利用300-500字的摘要或是網路上可存取的URL將研究的參考資料依據小主題組織成圖像式分類地圖,能搜尋一億三千四百萬筆線上開放論文和圖書館線上公開資料。Iris能使用3種演算法,會將文章的用字頻率列入相關性的指標,比起只要出現在同一個句子中就可能被標記相關的其他AI不一樣。 還有許多AI研究助理正式進入學術這一行,比如Nature期刊大股東Holtzbrinck出版集團底下Digital Science這個科技公司所創的 Dimensions,使用獨特的搜尋語言(Dimensions Search Language),付費版本可以幫助搜尋研究獎助申請、分析獎助及專利資料。,目前已整合了超過四千萬筆資訊科學及生化科學的資料,這個知識庫還在不斷增長,計畫負責人說,終極目標是囊括所有的學術知識。還在發展階段的SourceData,正在技術人員的訓練下學習製造兩萬筆實驗資料的知識圖,相信它未來的能力不可限量。…

預印論文加速出版,小心5種病毒感染機制!

新冠病毒與人類世界的戰爭還僵持不下,不僅如WHO所說,人類已無法回到新冠病毒流行前的秩序,連學術界也正承受新冠病毒帶來的許多衝擊,自從COVID-19大流行以來,醫學研究出版界為了早日在理論層面提出解決之道,努力說服收費訂閱期刊將新冠病毒的醫學研究免費供閱,以加快資訊分享的速度。 但是近來醫學研究出現亂象,許多研究人員選擇在出版速度較快但實質學術影響力較低的預印論文平台上發表論文,缺乏充分審查機制的背景下,年初竟出現預印論文推論新冠肺炎病毒可能來自實驗室這樣的言論,雖然文章已因為可能違反科學倫理及發表規範遭撤下,但我們不禁要問,醫學研究的發表速度難道比正確性重要嗎? 學界暫時還是肯定預印論文在快度傳播研究成果上的貢獻。至5月初的時候英文的新冠病毒肺炎醫學研究發表論文已經到達每週4000篇的速度,讓1月至5月初新冠病毒期刊論文發表總量到達23000篇,並朝著每20天增加一倍的速度增長。沒有任何研究人員能夠消化如此巨量的資訊,因此一些具指標性的學術單位正在嘗試為醫學研究人員有效篩選所需資訊,比如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的彭博公衛學院就在建置經篩選過的新冠病毒論文資料庫。 其實,2020年初起,學界就嘗試建構一個大型新冠病毒醫學研究資訊寶庫,3月16日由於白宮科學與技術政策辦公室的主導下飛速進展,一個月後已經成為典藏59000筆醫學研究資料的大型資料庫,Google、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等大型機構都投入人工智慧技術企圖發展出有效的搜尋系統;然而4月17日一篇預印論文指出,這個資料庫中60%的文章沒有使用coronavirus 或SARS-CoV-2等關鍵字,有4萬篇左右的文章並沒有提供全文,也就是無法達到資料探勘(Data Mining)的效果,可見在新冠病毒這個全新的題目上數大並非美。 如果想維持醫學研究論文的品質,千萬不要為了貪快而犯了下列違反發表規範的五種錯誤: (1)樣本數過小(Small Samples):在短時間內無法採到具代表性的樣本數,就先以小樣本群的結果發表,最後醫學研究實驗結果其實不具代表性,參考價值低。 (2)多重比較(Multiple…

預印本如何幫助研究人員在疫情肆虐下找出研究發表的生路

新冠肺炎大流行造成全球各學校和研究機構關閉實驗室,研究工作停擺,各國政府只允許該國最關鍵的研究和新冠肺炎相關研究繼續進行。在這一片迷霧中如何確保研究成果不會被耗時的同儕審查延誤,或是被各期刊出版社的保守出版流程限縮了研究成果的傳播範圍?一種從1990年代開始在物理學界使用且接受度越來越高的發表模式開始在生物學界被採用,2017年也獲得FaceBook創辦人和妻子的基金會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贊助,在這次的疫情風暴中預印本展現了至關重要的功能。 預印本機制扮演的關鍵角色 大流行期間政府有關單位必須仰賴科學界與醫療界對COVID-19的最新研究才能做出最迅速正確的反應,因此讓正確的研究結果快速地被發表出來是科研界努力的目標和責任。在首位確診病例後的4個月內,全球一共發表了16,000篇以上與新冠肺炎相關的學術論文,其中至少有6,000篇是由預印本伺服器託管。在伺服器上發表的預印本為開放近用,可以被所有人閱讀且評論,是減少了同儕審查的時間,但同時也因為快速發表的緣故而難免出現數據不可靠的論文。 如何在疫情之中傳播正確資訊並攔截不實研究 各領域的預印本伺服器都有各自的論文審查機制。例如生物方面的bioRxiv會與生物學家合作,medRxiv則會與醫療衛生專業人員合作,如此一來可以從專業的角度剖析研究的可信度。這兩個伺服器都擁有兩層檢視過程,第一關由內部人員檢查是否有剽竊和內容不完整等問題。然後再由學者專家檢查文章手稿,檢視科學內容以及健康或生物安全風險。在bioRxiv上通常耗費48小時,而medRxiv因為與健康有直接相關,因此處理時間通常為4到5天。 在封鎖隔離期間帶來的優勢 預印本的公開審查且不帶有利益色彩的評鑑過程,著實影響了傳統出版社的觀念與做法。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學術論文審查發表的過程,報導指出疫情期間與COVID-19相關的學術論文其上傳到研究發表的時間從平均117天銳減為60天。許多雜誌也將研究結果設定為可開放近用存取,消弭傳統出版社豎立的付費牆。再加上預印本的網路發表不需要收取傳統期刊高昂的文章處理費,更有利於讓更多人看到,不僅有利於研究發表的資訊傳播,也讓研究人員能更快獲取回饋意見。 如何發表一份成功的預印本 科學與醫療的進步很大部分取決於能否將研究結果有效地在學術社群及科學界傳播,進而讓研究發現得到評估和應用發展的機會。好的預印本發行機制可以讓科學發展更事半功倍,以下簡單列舉幾點注意事項: 將預印本上傳至有公信力且專業的伺服器 鎖定研究的目標讀者,選擇特定領域的伺服器上傳 確定所有論文共同作者都同意以預印本模式發表文章 利用社群媒體宣傳預印本…

10個常犯的期刊投稿合規性錯誤

發表研究成果是研究人員學術生涯的重要成就之一。學術期刊每天都會收到大量的投稿,然而只有一部分能夠順利得到發表,這也意味著每個研究人員在職業生涯中都會有被期刊拒稿的經歷。很多時候稿件被拒並不是因為研究成果不夠好,而是因為手稿不符合目標期刊的要求。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分享十種作者常犯的導致期刊拒稿的投稿合規性錯誤: 1、未能遵守期刊指南:這種情況主要是是因為作者在起草稿件時沒有檢查期刊指南,因此也就沒有遵守相應的期刊要求。 2、資料不一致:稿件中的資料中有不一致之處,或者是資料的無意義重複。比較常見的是文章正文的數字與表格/圖表中的數字不匹配。這些與資料有關的不一致導致稿件無法正確表述研究成果而不符合期刊的要求,因此被期刊拒稿。 3、語法、標點符號和寫作風格錯誤:包括作者經常忽略的語法錯誤,同時標點符號錯誤和風格不一致在手稿中也很常見。如果這些錯誤比較明顯且數量較多,期刊就可能據此拒稿。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專業的編輯和校對服務來避免這類機械性錯誤。 4、一稿多投:重複出版違背出版道德。作者不能同時向兩種期刊提交同一份稿件,包括稿件的部分內容。許多作者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認為一旦其中一份稿件被錄用撤回另一份就可以規避問題。 5、缺乏對全面的文獻回顧:文章的導言部分需要對相關研究進行回顧。因此需要在文獻調查時通讀參考相關研究的各個方面,以突出自己研究的新穎性。否則可能導致研究主題重複,找不到創新點而被拒稿。 6、與臨床研究參與者的利益衝突:在臨床研究的情況下,研究參與者的身份通常保密。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比如病例報告附有的照片或文字,可能會向讀者透露研究參與者的身份。一旦期刊發現這種違反學術道德的做法,相關稿件往往會被拒稿。 7、參考文獻不一致:手稿中存在參考文獻缺失、與正文不符的參考文獻、以及參考文獻格式不正確等現象。參考文獻的缺失和不準確都會影響論文的可信度。 8、手稿結論部分過於冗長且表述不正確:論文的結論部分必須簡短,並與結果和討論部分的文本和資料保持一致。如果結論冗長又沒有好好承接正文,期刊會要求修改稿件。 9、註腳不清楚:有些細節可能對作者而言是顯而易見的,例如表格中的資料值是經過四捨五入的,但是讀者可不見得知道。因此應在註腳中進行解釋和加以說明,否則可能會因為資料不清楚而導致拒稿。 10、投稿文件不完整:投稿的過程中,除了一份寫得很好的稿件外,還需要提交其他一些相關文件,包括有關作者身份、利益衝突、道德委員會批准等的表格。這個步驟往往很繁瑣,因此常出現投件的表格填寫不正確或不完整的情況。這就造成期刊編輯和作者之間不必要的反覆溝通,從而延遲了出版進程,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導致拒稿。 我們希望以上列出的作者常犯的期刊投稿合規性錯誤能對您有所説明,避免稿件中出現類似錯誤。如果您需要深入瞭解期刊提交過程的所有步驟,我們將提供由英論閣專家專門編寫的研究指南,以幫助您順利投稿。祝您成功發表!

論文結果與討論:作伙或分家?

撰寫論文時,結果 (Results)和討論 (Discussion)是最不易掌握的部分。有些期刊要求將結果和討論合併為一節,有些期刊要求將結果和討論分開撰寫。若論文將結果和討論合起來寫,呈現結果之後立即解釋及討論,閱讀起來更連貫;若結果和討論分開來寫,作者可先專心呈現實驗結果,並清楚地列出實驗細節、整理結果,不必急著解釋、推理。 結果與討論章節該涵蓋哪些內容? 為讓讀者更有效率地掌握結果與討論,下列幾點原則可以參考。 結果章節: 結果部分應列出關鍵實驗結果,包括統計分析以及統計結果的顯著程度 盡可能詳細描述結果,以支持論文結論 分類統整數據結果 原始數據可以收錄在在附錄 使用圖表或表格呈現複雜資料或描述趨勢 討論章節: 進一步說明論文結果 將論文的結果與其他研究進行比較 討論實驗設計或方法的限制…

文獻回顧:引言與討論大不同

文獻回顧,顧名思義就是某領域相關的已發表論文經整理後的文字敘述,能幫助讀者明白此項研究在領域中所占的位置,突顯其意義,並提供實驗方法與結果的佐證。撰寫文獻回顧是每個博士研究生必須經過的訓練,無論是在寫學術論文、博士論文或是研究計畫時都會用到。 文獻回顧最常使用在文章的引言和討論中,但有不同的目的及用法。以下就來提幾點得注意的地方: 引言中的文獻回顧 在寫引言的文獻回顧時,焦點應該放在鋪陳基礎,幫助讀者明白您所做研究的背景。引言中的文獻回顧有幾個重要目的: 介紹研究主題的背景並說明其重要性 說明領域中已有的進展並指出現有研究中的缺口 突顯出您的研究能為領域帶來的貢獻  切記,請不要在引言中: 詳細陳述所引用論文中的實驗 利用引用論文中的實驗來佐證自己的研究結果 直接引用論文中的研究 討論中的文獻回顧 在寫討論時,則應著重在討論自己的研究結果上。在討論中的文獻回顧有幾個重要目的: 提供所提出結果分析、見解的依據 比較您的研究結果與已發表的結果、理論是否相符…

投稿期刊的漫長等待

一個好的科學期刊對於每一篇投稿論文,都要經過同儕審查程序的把關。完成投稿之後也不過是長日等待的開始,經過漫長的程序之後,結果有可能是被接受,也有可能是被拒絕。 一般來講,第一位看到投稿論文的人是期刊的編輯。期刊編輯先評估內容是不是符合期刊的範圍,如果符合了,那就會進行同儕審查的程序,將論文分發給相關的專家。經過了同儕審查的程序,會出現四種結果,包括:接受、拒絕、接受修改、接受重大修改。然而主要的問題仍然一直存在著,那就是,到底要等多久才能得到期刊的回應? 在期刊做出決定之前,需要多久時間? 有一位研究所學生Daniel Himmelstein,分析了PubMed中所列出的所有論文的提交日期和接受日期。他發現,在過去的30年中,一般的審查時間大約是100天。根據Himmelstein的觀察, 這段時間實際上並沒有增加。但是有些期刊並未記載提交日期和結束日期,所以這些期刊並未包括在內;而另外一些期刊使用的是重新提交日期,而非提交的初始日期。 就主流期刊而言,出版的日期卻是拉長了。就自然(Nature)期刊而言,在10年前的審查程序大約是85天,而現在已經達到了150天之久。而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所發行的PLoS ONE期刊在過去的10年內,則從37天增加到了125天。如果作者在三個月內沒有收到任何回應,則可以要求該期刊在投稿狀態中作更新。如果選擇了更主流的期刊,則等待時間可能會更長。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影響因子越低或越高,則論文審查時間越長。 這些所花費的更長時間,大多是來自冗長的同儕審查。審稿人可能會要求更多的數據、修訂和新的實驗。神經學家Leslie Vosshall感受到,同儕審查者們對作者的要求越來越不合理。編輯們則表示,科學不能太簡單,它需要豐富的數據。隨著論文數量的不斷增加,為了要找到有意願的同儕審查者,也漸漸需要花費更大的工夫和更長的時間。 遭到拒絕的輪迴 如果遇到刊出日期延後的問題,作者是否有辦法使得上力?大多數人認為作者可以這麼做。作者經常進行一項名為「逛期刋(journal…

期刊文章投稿過程

(圖片來源:http://elearningindustry.com/7-steps-elearning-course-preparation-process) 文章寫好後,皆下來就是滿懷期待地投稿至心目中理想的期刊啦!然而投稿過程有許多程序,各家期刊大同小異。以下就來一關一關過吧! 投稿前準備 除了整篇文章要完整寫好外,還需要將圖檔和表格依照期刊格式準備好。圖檔要注意大小和解析度符合規定,而有些期刊會要求將表格用單獨的檔案上傳,有些則規定合併在本文中,要詳閱期刊的說明。此外,準備好推薦的審查者名單(通常約三位),通常是投稿的必要資訊,要有推薦人的姓名、單位、以及電子郵件。期刊主編有可能會從中選幾位來當審查者。此外還有和反對的審查者,通常非必要,若作者認為有些學者領域和自己太相近,當審查者可能會有所偏頗可以將其列在名單上。 投稿過程 首先申請期刊帳號後,依序填入標題、摘要、作者序、推薦的審查者名單、反對的審查者(若有的話)並上傳本文、圖片、表格和Cover letter,期刊會產生一個將所有文件合併的PDF檔。檢查所有檔案無誤後送出,之後查詢投稿狀態,若是manuscript submitted,表示文章已送至期刊編輯手上。 審查過程 若期刊編輯看過文章覺得內容與期刊方向不符或貢獻度沒有達到期刊要求,可能會直接拒絕文章。遇到這種情形,要不就是準備大幅修改文章內容,要不就是趕快投另一個期刊。若文章初步通過編輯這一關,編輯會向審查者發出邀請,看是否有人要審查此文章。當審查者找齊後投稿狀態就成了審查中(Under review)。這個階段快至幾個星期慢則幾個月都有可能。網路有些論壇會分享投稿經驗,可以了解一下投的期刊平均回覆時間是多久,若覺得等待時間過長可以寫信問一下。當編輯收到所有審查者的意見後,會對文章做出三種可能的決定:接受(accept)、修改(revise)、拒絕(reject)。 (1) 接受: 恭喜你,直接接受是非常少見的!通常只有被邀稿的情況下才會出現,並表示文章非常受到審查者和編輯的喜愛。 (2)…

新手的期刊投稿指南

如果你是身經百戰、出版物多不勝數的出版老將,那麼這篇文章也許不適合你,而對於學術出版入門新手們,就讓這篇期刊投稿指南來為似懂非懂的你指引方向吧! 確立投稿目標 首先,要確知自己著手撰寫此篇研究論文的目的,暫時將那些「為了科學研究做出貢獻」等過於空泛的理想擱置一旁,從現實的角度出發,產出這篇研究論文是為了給自己的學術履歷添彩、為了要完成指導老師的要求、為了滿足畢業的條件,抑或是為了給自身研究畫下完美的句點?有了較清楚的目標後,在選擇期刊種類、決定是否開放取閱以及套用論文格式時,都能有比較明確的方向。  力求訊息到位 考量該研究論文的目標讀者群,換句話說,你針對的是什麼類型的讀者呢?是期刊編輯、同儕審查人員、同機構的同事,或是公眾群體?通常一篇學術論文會針對不只一類的受眾,將你的目標讀者群納入考量來撰寫你的論文,不僅有助於建立條理分明的文章架構,更能傳達出凝煉有力的內容精髓。 熟知期刊要求 清楚掌握目標投稿期刊的投稿要求,並徹底研究該期刊過往的出版物,此外,仔細閱讀其網站內容,一般來說,最新的期刊政策和投稿要求可能就在網站首頁的某側欄位,千萬別錯過了!如果你有同事曾於目標期刊成功出版論文,不妨請他協助你審查文章是否符合期刊要求。 委請他人審稿 此處切記,勞煩他人幫你審稿時,一定要明確指出自己的審查需求,畢竟若要委託他人從頭到尾檢查你的論文文法、錯漏字、架構格式,並判斷該文章是否符合期刊要求,那恐怕是極為耗費心神的苦差事。最好是與相關領域的同事先行探討論文架構、內容以及科學性等,再請有期刊出版經驗的前輩針對期刊要求給予建議,如此具針對性的請求,不僅顯示出你對他人的時間和專業度的尊重,也會使他人日後更願意幫助你。在成功出版後,也請不吝與他人分享你的經驗,並給予後進協助。 做好心理建設 各個期刊不僅出版方式不一,學術領域不同,且期刊聲譽也有差異,因此,各路人馬遭退稿的情況也無法一概而論。在開放取閱期刊中,也有「嚴格審查出版」和「繳費即出版」的差別;而學術領域越是專精的期刊,越有可能以內容不合適為由拒稿;聲望越高的期刊可能要求更多、門檻更高,但這些其實都是在初期確立目標時便了然於心的事。 投稿後要做好完善的心理建設,校正自我期待值,以面對可能不如預期的結果。換個角度想想,即便是出版老將,也非從一開始便屢傳捷報。從失敗中記取教訓,並努力不懈,才是邁向成功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