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期刊

學術出版上,資料檢查和資料共用兩個概念有什麼不同?

在帶有互聯網數位化技術深刻烙印的資訊時代,學術出版業正在經歷兩個重要的運動,一個稱為開放獲取(Open Access,簡稱OA),另一個稱為資料共用(Data Sharing)。瞭解這兩個運動的原因和關係,對於廣大科研人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系統工程的觀點來講,一個產品或事物通常可以用品質和成本衡量其屬性。例如,發動機產品包括四大屬性,分別是性能、耐久性、封裝性、成本。前三個屬性綜合起來即構成品質。成本加上利潤就構成價格。縱觀學術出版這一事物,它的所有運動其實也都是圍繞品質和價格這兩個元素進行的。運動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它只是代表一種時代聲音或潮流。正確辨析學術出版運動中的正確因素和錯誤,瞭解它們的來龍去脈,是每個科研人員應當具備的能力。 當出版行業產生了壟斷集團和價格暴漲現象後,就爆發了開放獲取運動,即期刊訂閱用戶由於不滿訂閱價格的持續巨幅增長和出版商利潤的暴增而奮起反抗,以拒絕繳費訂閱的方式抗議,並宣導期刊免費向公眾開放。這一行為造成出版商從訂閱用戶那裡收不到錢,轉而向作者收取OA期刊的昂貴版面費(或稱論文處理費),給廣大論文作者造成了不公平的境遇。 當學術出版中頻繁出現資料造假或無法實現可再現性時,為了增強出版品質,期刊要求作者補充資料和方法資訊,以便讓同行評議審稿人和讀者檢查監督,這稱為資料檢查(Data Checking)運動。遺憾的是,作為期刊品質控制的資料檢查運動莫名其妙地被資料共用運動所混淆,以至於目前所謂的“資料共用”其實包含兩方面含義:資料檢查,資料共用。實際上,這兩方面的目的截然不同,應當視為兩個不同的運動。 資料檢查運動的目的是為了便於審稿人檢查資料而防止資料造假,以及便於讀者找到充足的資料和方法資訊而能夠重現論文的結果和結論。由於資料檢查運動的目的是提高期刊論文品質,期刊有權強制性要求作者上傳提供充足的資料備查。多數作者也對這一合理要求表示理解並能夠予以配合。至於備查的資料格式和說明,如果在論文裡面已經標記注釋清楚,對於作者來講並不是很大的資料管理負擔,例如期刊要求作者上傳全部圖表對應的Excel格式的資料。有證據表明,帶有資料檢查要求的論文比沒有這種要求的論文能夠獲得更多的被引用次數,原因大概是由於人們認為經過補充資料檢查的論文更加可信。 資料共用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把論文中沒有發表的資料拿出來給別人用,以便全世界不再為相同或相似的科研專案支付經費而節省資金,或者以便讓別人有機會做出自己尚未做出或沒有能力做出的科研結論。資料共用運動的這兩個目的在正當性上是非常有爭議的。而且,在不談資料共用報酬或回報的情況下奢談這兩個目的,就是在假設每個人都具備非常崇高的覺悟和全世界沒有科研競爭的壓力。因此,目前的資料共用運動基本上就是一個無法實現的、脫離實際的、烏托邦式的狂想。 下面仔細分析資料共用運動的這兩個目的。在全球範圍內為了實現科研經費節約而共用資料,其主要論據是“所有納稅人有權利使用當初用納稅人的錢資助產生的科研資料”。申請科研經費的目的是為了創造資料。對於公共基金資助的科研專案,杜絕科研經費重複使用和浪費當然是一個美好的想法。但是,要想實現它,需要以下四個機制予以保障,才能讓人敢用、能用、自覺用、用得起。 共用的資料必須具有防偽造篡改的協力廠商監督認證資質,以便所有人都能夠放心使用而不會無辜背負學術造假的惡名。 共用的資料必須具有標準完整的說明,包括試驗方法、材料、設備、流程、輸入和輸出的參數數值、假設條件等,以便所有人都能夠像資料產生者那樣準確無誤地使用資料。這要求共用資料的提供者必須具有源動力、自覺性和紀律性以及可遵循的標準化流程。源動力和自覺性來自共用資料後能夠獲得報酬、作者署名或致謝。紀律性來自科研專案驗收時對共用資料的檢查機制。 需要建立一個全球化檢索系統,查找經費申請人所申請的科研專案是否過去已經被別人發佈過共用資料。發佈過的就不予經費支持。這就好比論文查重,能夠防止用過和沒用過共用資料的人去申請重複的科研經費。 消除資料共用的儲存成本。將資料(尤其是大規模原始資料)儲存在公開資料庫的費用可能很高。在版面費高居不下的今天,向作者身上強加資料共用儲存費用,無疑是雪上加霜和不道德的。有人提出作者通過貢獻共用資料來換取版面費的豁免。但是,有些期刊沒有版面費,而有版面費的期刊從賺取版面費改為售賣資料,會在期刊、作者、讀者之間形成一個新的複雜收費——共用資料使用費。 由此可見,這四個機制目前在國內外是完全缺失的,而且構造的難度極大。因此,與其總是呐喊空談資料共用,不如腳踏實地多談一些如何逐步建立這四個保障機制。上述分析是針對公共基金資助的科研專案的資料共用。對於私有資金(例如企業資金)支持的科研項目和政府的機密專案,當然不能實現資料共用,而必須強調資料保密。…

醫學論文類型和各醫學領域著名期刊

醫學期刊是一類特殊的學術期刊,包括多種不同類型的論文。作者在投稿時可以針對需求選擇合適的類型。並非每種醫學期刊都能夠發表全部類型的文章,因此投稿時需要查閱作者指南獲知。 醫學期刊論文包括以下六種,都需經同儕評議: 研究型論文,又稱原創性論文(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必須是具有創新性的研究。 綜述型論文(review article)。綜述型論文通常由期刊主編邀請專業領域的學術權威撰寫,總結和點評大量原創性論文的科學發現、科研方法和學術成果,具有豐富的參考文獻(通常至少100篇);被引率高,是科研人員的入門指導和跟蹤前沿的權威指南。有些期刊也接受未經邀請的綜述型論文。很多年輕醫生嘗試在醫學期刊上發表這類論文,作為專業領域研究心得的總結。 短交流論文(short communication)。短交流論文屬於研究型論文,但篇幅較短,通常報導時間性敏感的生物醫學資料和新發現。 方法論文(method article)。方法論文提出醫學或臨床研究的新型實驗方法或測試步驟。 分析論文(analysis article)。分析論文論述醫生、病患和健康政策管理人士所關心的臨床、科技、道德和政策問題。 臨床報告(clinical case…

今晚,要選擇大眾期刊還是主題期刊?

從古至今研究人員無一不是希望將自己的畢生心血有朝一日發表後,能夠廣為人知。更何況現代的學術發表又直接決定了日後的升遷與加薪等等實際面的問題,因此選擇目標期刊成了每位研究學者的重要課題。除了引用次數、影響因子、目標讀者等等的衡量,還有期刊主題和審稿時間之類的面相需要納入考慮。說實在很難藉由當中的一兩個因素就判斷要投稿哪份期刊,有時候也可能只是因為認識主編輯就投了 大眾期刊與主題期刊該如何取捨 首先就是該選擇大眾期刊還是主題期刊?大眾期刊有例如自然、科學或Plos One等等涵蓋了各種學科,而主題期刊則是把學科細分後專一刊載,例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NEJM)或IEEE軟體工程雜誌 (TSE)。發表在這兩種類型的期刊各有優勢,因此需要將自身發表所追求的項目排序後,才能篩選真正適合的目標期刊類型。一般的認知是大眾期刊的讀者群較廣泛,可觸及的人較多,相反的比較難直接接觸到相同領域內的專家學者。主題期刊的受眾範圍較窄,但是可以讓真正相同領域的研究人員看到,進而增加在該領域內的知名度與權威性。 大眾期刊與主題期刊的差異 以下就幾項目標期刊的差異來幫助判斷該投稿到何種期刊: 1. 首重期刊的質量:或許自然或科學這種期刊有極高的影響因子,但因讀者群廣泛反而會造成發表後的被引用次數不如人意。因此建議可以查看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最多的期刊,該期刊或許就是會對文章有興趣的讀者最多的地方。 2. 期刊發表的文章類型:大眾期刊有時候會以文章的應用性或商業性為考量依據,因此所選擇的文章都會是當時最熱門的研究趨勢。若是較為冷僻的學術型研究,專門的主題期刊會是比較適合的選項。 3. 審稿速度與花費:大眾期刊因為接受的文章數量很多,所以審稿時間一定會比較久,相對刊登費用也會比較高昂。若是有時間或經費的考量,刊登文章數較少的主題期刊可能會是不錯的選擇。 不同學門對大眾/主題期刊的發表偏好…

期刊的影響因子孰高孰低?

研究人員常常對期刊影響因子又愛又恨,因為這些影響因子不僅被用來決定要在哪個期刊發表研究論文,還會被用來衡量科學家的價值,並影響到工作、薪水和獎勵等。影響因子是根據技術期刊進行排名的計算,演算法是過去兩年中期刊內的論文引用數。例如《自然》期刊的當前影響因子為42.778,表示在過去2年中,《自然》期刊的平均論文引用數為41次。然而這個簡單的數字已經默默地影響了大家發表期刊的選擇,導致很多人單純追求高影響因子,而不考慮該期刊的讀者或風格是否真正適合自己的研究內容。 影響因子在不同期刊的變化 基本上重量級期刊如《自然》和《科學》的影響因子都在逐年增加,差別只在於《自然》是從2010年的36.1上升至今年的42.778。《科學》則是從2010年的31.364躍升至今年的41.845,顯示能夠刊登在這兩家頂級期刊上就是論文引用數的保證,而且引用次數也持續增加。在不同領域中的各期刊影響因子差異可以非常大,例如醫學著名期刊《刺胳針》今年的影響因子達到了驚人的60.392,但是軟體工程領域最頂尖的《IEEE T SOFTWARE ENG》只有6.112,證明了單憑影響因子來判斷期刊優劣的缺陷。 為何影響因子降低了? 一般來說期刊刊登的文章數量增加是好事,但已經有報導指出文章數量增加反而會導致影響因子降低。因為在大多數領域中,論文發表的第二年通常會比第三年得到較少的論文引用數。因此,增加刊登文章會間接造成影響因子的計算不平衡。相反來說,在其他所有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減少刊登數就可能會因為人為調整而增加了影響因子。 如何決定會變動的影響因子的真正價值 影響因子的真正關鍵在於論文引用數,但還是必須建立在正直合法的方法下累積引用數,而不是為了衝高引用數而走旁門左道。除了利用近幾年興起的開放近用(Open Access),或是LinkedIn或是ResearchGate等知名的專業社交平台,也可以讓更多讀者認識,進而提升閱讀次數與引用率,才是增加論文引用數的正途。 是否有影響因子以外的指標供大家參考 上述介紹到的影響因子缺陷已經讓眾多研究學者認清其不是評價研究價值的唯一方法。因此越來越多的期刊採用其他方式計算,嘗試改變研究人員的觀念。例如Nature Research系列期刊採納了被引用文章的期刊品質作為考慮因素。EMBO 系列則採用了引用分佈方式,避免不當的互相引用抬高論文引用數。最近還興起了用網路分享數來計算引用數的方式。乍看之下用分享數位來評估論文影響力似乎是符合邏輯的,但是網路世界的癥結點在於許多人看都不看就把文章分享出去,這就沒有達到正確引用的目的。總而言之,目前還沒有一個完美的對論文引用數的計算方式,但是不要用簡單的影響因子就評斷一篇研究的好壞,這已經逐漸成為全球研究人員的共識。

論文處理費,多少才合理?

學術作者發表論文不但沒稿費,可能還會被期刊收取「論文處理費」(論文處理費隨著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而起,不采訂閱制的期刊,為了平衡出版成本,而向論文作者收費。在8760種開放近用期刊中,有約27%的期刊會向作者收取高昂的論文處理費。以著名的開放近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所收取的論文處理費為例,作者需要支付3790英鎊/5380美金/4380歐元,且這還不包括營業稅或其他地方稅。 在若干情況之下,論文處理費是可能減免的,例如一些作者所在的國家若是經世界銀行認定的低收入地區,那作者提出要求後,期刊編輯會斟酌提供論文處理費的豁免或減免權利。Biomed Central (BMC)則表明,一些機構或科研單位可以加入會員機制,能夠獲得論文處理費減免或折價的優惠,而若發表者的機構無法加入會員,且發表者無法承擔論文處理費,那麼可以協商豁免。 論文處理費如何定價?費用包含哪些服務專案?根據多學科數位出版機構(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所公佈的論文處理費收費標準可知,此機構下的開放近用期刊論文發表所需要考慮的成本,包括了初步篩選、組織同儕評審、編輯製作、校稿、其他編修服務、期刊管理和客戶開發、編目和檔案維護、長期儲存等專案。除了考量這些支出成本之外,並綜合對不同作者的豁免和減免考量,才能訂出一個比較公允的價格。也因此,也有一些出版機構會為旗下的不同期刊定出不同的論文處理費,例如Hindawi的開放近用期刊收費標準就從最低650美金到2400美金不等。 以MDPI的例子來看高額收費的合理與否。附屬於這個出版機構下的期刊總數達到272種、且其中有76種收入SCIE以及Web of Science等廣為學術界接受的檢索平台,所以在MDPI旗下期刊發表論文的誘因相對較高。另外,根據一些網路分享經驗,投稿到MDPI下的期刊後,審稿品質和處理速度是可以接受的,一審十五天結果出爐,且意見都相當到位,並且在歷經反復修改再投之後,五天左右的時間就可以獲得新的第二審意見,並在第三輪修改後,編輯就同意刊登了。在這種考量之下,若作者的經費充足,且對發表論文的時程和數量有需求,那麼MDPI確實提供了相當有利的審稿與修稿環境,其高額收費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從這種模式看,MDPI系列期刊審稿的主要考量,是要讓作者的論文達到能夠發表的底線為原則,不見得是提供最好的論文和最優質的發表環境。就現在的環境來說,研究者可以綜合考量研究經費可以負擔的論文處理費上限、期刊所提供的服務品質與收費之間是否公平、期刊本身的品質和等級,來選擇投稿的物件。 歸根究底來說,開放近用期刊的收費就是換取論文流通的代價。若期刊選擇不採取訂閱制,希望讓發表論文的環境趨近於無障礙流通的情況,那期刊就必須要尋找支持自己營運的財源。雖然為數眾多的開放近用期刊是不收論文處理費的,但是近年來論文處理費漲幅達到百分之六,且一些傳統的訂閱制的出版機構,如牛津大學出版社,為了適應全球圖書館預算經費縮減,也開始採取訂閱/開放近用的混和制,一方面響應學術界要求,減少付費牆對學術研究和知識的阻礙,另一方面則是要和收費的開放近用期刊搶食這個不斷擴張中的大餅,瞄準的是研究計畫的預算經費。 一些傳統上有充足經費支持的頂級期刊近年來也開始收取論文處理費了。著名的eLife期刊開始收取2500美金的論文處理費,這是個相當大的轉變。有趣的是,若用eLife刊登一篇論文的成本來計算的話,應該要收取6000美金,2500美金比較像是反應業界標準,而非反應頂級水準期刊需要承擔的成本。也就是說,eLife的收費其實混淆了論文處理費和期刊水準之間的關聯性。如果靠論文處理費支撐的開放近用期刊是未來趨勢,那作者需要負擔什麼樣子的金額,才能讓期刊和刊物內容達到高水準,就是未來學界與業界必須要更加仔細評估的問題。

Plan S大步邁向學術論文全面開放,轉化性協議大受討論

近年來,如何打破付費牆(paywall),讓由公費支援的學術成果不受阻礙地傳播,已成為科學界熱門話題。許多團體應運而生,歐盟多國發起cOAlition S,致力於推行開放近用普遍化,在2018年底提出Plan S倡議(S計劃),向此目標大步邁進。而為了達成此目標,各大學術出版社必須重新訂定與學術界的協議,一步步取消訂閱收費的模式。 Plan S 簡而言之,Plan S要求於2020年1月開始,由其成員提供經費支持的所有研究,都必須發表於合其10項準則的開放近取平台。 cOAlition S目前包含15個國家機構及4個基金會,參與國家機構已不僅止於歐盟:奧地利、芬蘭、法國、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波蘭、斯洛維尼亞、瑞典、英國、贊比亞、約旦;基金會則包括英國的Wellcome、美國的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瑞典的Riksbankens Jubileumsfond、義大利的Compagnia di…

在卡爾格出版期刊論文的五大優勢

總部位於瑞士的卡爾格出版集團(S. Karger AG)是頂尖醫學期刊出版社,向卡爾格旗下的期刊投稿有五大優勢,絕對值得醫學暨和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者注意。 第一:卡爾格出版集團歷史悠久且聲譽卓著 1890年創立於居學術領導地位的德國首都柏林,屹立130年的出版經驗是卡爾格出版集團的絕對優勢。創辦人Samuel Karger決心創立醫學的專門學術刊物,提供醫學專業人士正確的資訊,神經醫學先驅歐本海默(Herman Oppenheim)以及心理分析鼻祖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都曾在卡爾格期刊出版。最老的皮膚科期刊就是卡爾格創建的,許多卡爾格旗下期刊都有高影響因子,卡爾格出版就是影響力的保證。 第二:卡爾格的出版方式兼具傳統與創新 目前學術出版的主流仍是訂閱制的期刊,訂閱制的期刊承接了多年的同儕審閱傳統,具有一定可信度及影響力。近年出現的開放近用期刊有促進學術訊息廣泛交流的作用,能提升研究的效率。80%的卡爾格期刊是訂閱制的,另外20%則是開放近用的,學者可視研究成果流通的速度、自己的需求及研究性質決定要投哪家期刊。 第三:卡爾格用心提供專業語言編修服務 卡爾格長期出版德語、英語、法語及義大利語的論文,深知知識的傳播不應為語言所限,尤其自然科學及醫護學者所鑽研的知識本不以語言為唯一媒介,與人文科學研究資料的本質有所不同,所以特別與專業學術編修服務英論閣合作,企圖在全球醫護領域中,帶領專業的研究人員共同創造新的知識分享平台,為自然科學及醫學研究人員分擔以外語寫作所消耗的時間。 第四:卡爾格旗下醫學及自然科學期刊完整全面 卡爾格出版的專業反映在它的全面性上,作為醫學領域的指標性出版集團,超過百種的期刊囊括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微生物學、免疫學、分子生物醫學、細胞生物學等各種主題,完整的架構下讓各項研究適得其所,讓釋出知識的一方及接收知識的一方都能事半功倍。 第五:卡爾格論文指引系統讓學者受益良多…

在SAGE系列期刊上發表論文

發表學術論文是每名學者工作中少不了的。論文在發表前都會經過嚴格的同儕審查。同儕審查對論文的創新性、資料的可靠性、完整性等多個方面進行評估。知名度越高、影響力越大的期刊,其同儕審查的標準越高,流程也越嚴謹。因此,能在這類期刊上發表論文,也顯示了研究得到國際同儕的肯定。眾所周知,在升等或者申請研究經費時,發表論文是評量指標。發表具有高度影響力的論文,對於學術生涯至關緊要。 完成論文、準備投稿之際,第一個步驟就是選擇一份合適的學術期刊。期刊的選擇需要考慮多個面向,包括論文的研究領域、期刊範疇、審稿週期、影響因子等等。在學術出版領域,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集團下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眾多知名的學術刊物,最為知名。除了Elsevier之外,其他知名學術出版商例如SAGE旗下的期刊,也是可以是投稿的選擇。 SAGE出版公司創立於1965年,每年出版1000多種學術期刊和800多種圖書。SAGE出版的期刊涵蓋多個領域,包括科學、工程、醫學、社會科學、商學等。同時,SAGE旗下各個期刊的影響力也在持續提升。2019年的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所收錄的627種期刊中,SAGE旗下的90種期刊,在分類排名時進入了前10名,並有6種期刊名列首位。此外,SAGE旗下有420種期刊進入了SSCI索引目錄,其中69%的期刊影響因子有所上升。同時,SAGE還擁有多種開放近用期刊,領域涉及社會科學、行為科學、醫學及藥學等。 所以,在為論文選擇投稿期刊時,SAGE旗下的刊物不失為一個良好的選擇。其期刊數量多、領域廣,可以提供多種選擇。期刊的影響力也在逐步提升。此外,還可以選擇旗下的開放近用期刊投稿。近年來,開放近用已成為學術出版的趨勢。因為論文可以免費向讀者開放,同時出版週期較短,大大增加論文的傳播廣度和速度,可以使研究觸及更多的讀者。 向SAGE期刊投稿,最基本的還是要仔細閱讀目標期刊的投稿須知,了解各期刊的具體投稿規則。論文的格式須符合期刊的要求,例如摘要是否需要特定的格式,還有全文的字數限制。英文寫作要確保語法、拼寫無誤,以及標點符號使用正確,語句要符合英文的書寫習慣。論文的表格、圖片必須清晰、完整,有的期刊可能會對圖片的檔案格式、解析度有特定的要求。如果論文包含了動物實驗或人體試驗(例如臨床試驗),還需要包含有關倫理道德的聲明。

PLOS期刊推動同儕審閱者使用ORCID,為自己的履歷加分

期刊都會希望所接受的是突破性、深入、高品質的論文。但是期刊編輯不可能對每一個領域都深入了解、深入評判每一篇論文。同儕審閱的過程便是期刊編輯將收到的論文交給同領域學者評審並作建議。編輯匯整多個審閱者的意見,決定論文是否得以發表。如此重要的工作,審閱者卻往往未得到認可。PLOS期刊自2015年以來便將其系統與ORCID作連結,方便列出個別學者所發表的論文。現在開始,PLOS更進一步推動使用ORCID,以讓同儕審閱者受到肯定。 在PLOS期刊發表論文對學術生涯的助益 開放近用是學術出版的最新趨勢,許多團體及期刊都在往這個方向進行,相信學術論文完全無限制地提供給大眾閱讀是對學術界最有利的方向。PLOS系列期刊便是十幾年來推動開放近用出版模式的一大力量,並不斷推動建立更有利的學術出版環境。 將論文發表在PLOS期刊大有助於學術生涯發展:因為PLOS全面開放近用的模式,讓其論文得到最有效的發佈,讓社會大眾都能及時、無礙地看到研究結果。PLOS所使用的版權也是開放的,允許無限制由任何管道、隨時引用論文中的內容,只要注明出處即可,增加研究被更多人看到的機會。另外,PLOS期刊強調論文的學術品質,領域範圍非常廣泛。多年以來,PLOS得到學術界的肯定,逐漸接受其論文品質、創新的運作方式及理念。 而PLOS期刊的最新推動方向是同儕審閱者的貢獻認可。同儕審閱者除了把關、評分外,還得對論文作更深入的探討、提出建設性建議、發現論文中存在的問題,讓最後發表的論文品質更好。這並不是份簡單的工作,學者得對其領域有深入的認知,仔細閱讀並撰寫報告。同儕審閱者的知識及用心,關係到同儕審閱報告品質的好壞。審閱報告是學者作出的重要學術貢獻,能得到期刊編輯的肯定,而PLOS認為這項學術活動也該受到更正式的認可。 推動用ORCID追蹤同儕審閱者的學術貢獻 ORCID (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entifier)是一個致力於將每一位學者的各式學術貢獻用特殊代碼整合於一處的非營利組織。經由它的系統平台,能列出一個學者從過去到現在的學術貢獻。不只出版論文,更列出同儕審閱貢獻。PLOS在其系統內建立能輕鬆連結到ORCID的方式,以匿名列出所作出的同儕審閱貢獻,還提供自動更新的選項。如此一來,方便將您的ORCID在履歷中分享給招聘人員、教師評鑑人員、各人網站等,增加您的工作及合作機會。 ORCID能將您各處的學術貢獻整合在一處,一目了然,更能區別同名同姓的學者。PLOS期刊這番舉措,希望能鼓勵更多期刊跟進,整合系統,幫助有各式學術貢獻的學者得到認可。

檢索期刊論文的利器:布林運算子

剛開始著手新的題目時許多人都有共同的經驗:輸入一個關鍵字來查找期刊和資料庫時,出現成千上百則條目,令人不知所從!在這眾多條目裡,與自已研究問題直接相關的論文,或許不到十分之一,若憑人力海搜再一一揀選太浪費時間和精力,這時可考慮採用布林運算子(Boolean operators)進行更有效的期刊檢索與資料庫搜尋。 如何使用布林運算子?  最常用的布林運算子是AND、OR、NOT,可用來縮小(如使用AND、NOT)或擴大(如使用OR)查詢的範圍,提高文獻檢索的效能。布林運算子並非只能搜查主題關鍵字,亦可輸入作者名字或文章類型做為檢索依據。 布林運算子可單獨使用,例如輸入第一個關鍵字AND第二個關鍵字,搜尋結果便都包涵這兩個關鍵字。也可以視需要混用布林運算子,例如輸入第一個關鍵字OR第二個關鍵字NOT第三個關鍵字,這樣一來,搜尋的結果便是有關第一或第二個關鍵字的文章,但排除了第三個關鍵字的條目。 看一下這個實例,僅用關鍵字在PubMed檢索有關HIV的研究時,出現資料多達9845則,然透過各種布林運算子的排列組合後,便能找到十數則至一百多則更具相關性的論文,節省寶貴的時間和資源。 布林運算子 關鍵字搜尋 搜尋結果 None HIV transmission intravenous sexual 2353…

巨型期刊與正規期刊之間應如何選擇

我們在討論巨型期刊時,就不得不先提到開放近用出版(OA,Open Access)。OA具有許多免費下的優勢,例如無需訂閱費用、無需支付存取費用,以及擁有更多受眾。隨著OA如排山倒海而來,巨型期刊也應運而生。這些是同儕審查的期刊,然而,他們可能沒有嚴格的發表標準。讓我們嘗試來探討是否在巨型期刊中發表會有更好的結果。

如何選擇正確的期刊資料庫

在完成一篇論文之前,期刊資料庫是研究人員的重要工具,有助於完整的期刊架構。找到了所要投稿的期刊後,可以去充分利用該期刊的資料庫,調閱它的資料來建立手稿。因此,選擇選擇正確的期刊資料庫跟選擇欲投稿的期刊一樣重要。 各種期刊資料庫都是為了學術研究而存在的,大多數研究論文都是跨多元學科,而且有其專業性,這些資料庫可以方便研究人員驗證他們的研究,也可以簡化稿件在該期刊上的出版流程。隨著科技的演進以及多元學科的整合,研究的前沿早已朝向多元化發展。為了達成多元學科的一致性,大多數資料庫已經可以支援多元學科領域,在其資料庫也包含了ASC (Academic Search Complete),此ASC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綜合性學科的學術資料庫之一,涵蓋了多元學術研究領域,是專為學術和政府機構而設計的。這些資料庫一目了然,可根據標題或主題提供清單,範圍從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生物醫學,一直到科學和教育等;也提供期刊出版品、出版商以及同儕審查等細節。其中,JSTOR、ERIC和BioMed Central都是重要的入口網站,這些資料庫可開放獲取出版品,因而提供研究透明度;所能搜尋的類型包含了指標性期刊、非期刊類論文和研究筆記。 在人文社會學科的領域上,建議作者可以到Project Muse獲取所要的學術內容。Project Muse是由學者為學術界所設計的非盈利性數位資料庫,並與圖書館和出版商之間的合作,使其數位內容始終保持在網路上。即使研究人員沒有訂閱Project Muse,也可以搜尋書籍和期刊,並且獲取內容,目前已有超過120家出版商參與該項目。 在生醫和一般科學方面,雖然幾乎所有市面上的資料庫都提供了頂尖的科學期刊,然而非營利性開放近用的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卻肩負著另一個獨特的使命:改變研究交流方式,以加速科學和醫學進步。PLoS是一個由醫師與生醫研究者所組成的非營利性組織,致力將世界上的科學和醫學文獻開放,使讀者可以免費獲取其內容。它除了免費提供開放近用研究外,還促進建立公開資料以及同儕審查的透明度,因此PLoS也提供了一個可以討論負面結果的平台,增加科學發現過程的透明度。PLoS也提供了一系列專業期刊,包括生物學(PL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