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新聞

科睿唯安公佈 2023 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逾1000名科學家因涉嫌“學術不端”而被除名

全球領先的專業資訊服務商Clarivate科睿唯安公佈了 2023 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共有 6849 名在所在學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家共 7125 人次 入選。部分科學家在多個基本科學指標(ESI)領域獲得表彰,從而導致了數值上的出入。臨床醫學、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化學等領域上榜次數最多,共 7125 人次入選傑出科學家;其中 26 名科學家出現在多個領域。該榜單由科睿唯安科學資訊研究所(ISI)編制,旨在表彰在所在領域做出重大貢獻並且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科學家。 嚴格的遴選程式確保科研誠信 遴選標準包括細緻審查 Web…

與英論閣一起慶祝2020年同儕評審周!

全球編輯和期刊出版支援服務的領導者英論閣將參加今年9月21日至25日舉行的2020年第六屆全球同儕評審周(Peer Review Week)活動,並為推動其持續創新貢獻自己的力量。同儕評審周每年定期舉辦,目的是為研究人員、編輯、出版商、圖書館、大學、學術和科學協會、資助者以及致力於學術資訊傳播的群體提供一個統一的平台,讓參會者得到獨特的學習體驗,深刻認識到良好的同儕評審對學術交流的至關重要性。此外,主辦方還將舉行一系列的定制活動、網路研討會和課程、訪談和社交媒體活動,以強調同儕評審在學術研究中的關鍵作用。 2020年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充滿動盪和艱難的一年,學術界也面臨著相同的挑戰。今年的主題「信任同儕評審」是為了因應當前全球的不確定性,並提醒大家注意同儕評審的運作方式,以及它如何説明建立對研究的信心。作為組委會的重要成員,英論閣將在同儕評審周舉辦期間及之後透過與本年度主題同步的一系列活動,持續為學術界做出重要的貢獻。 英論閣將主持一個由出版專家組成的座談會,討論出版商在建立長期同儕評審系統的過程中,如何在信任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活動的演講者將討論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對編輯和審閱程式進行的重大更改,他們如何處理大量的研究論文,如何繼續保持對文章評審的信任以及許多類似的關鍵問題。我們還計畫發表一篇特邀評論文章,從博學多識的研究人員、審稿人和編輯角度,講述對同儕評審的經驗之談。 我們還將借此機會宣佈研究風險評估計畫的第二部分,該計畫將針對同儕評審進行簡短且具體的調查(詳情將稍候公佈)。從調查中收集的想法和意見將有助於推動圍繞同儕評審過程中可行的解決方案和創新進行討論。不僅如此,我們還正在開發實用的審稿人手冊,該手冊將為研究人員和審稿人提供指南,包括在審稿以及回復審稿人意見時應牢記的要點。該手冊將直接在網站上發佈,供所有人下載。請大家關注網站內容! 總而言之,可靠的學術出版的整體重要性很少像現在這樣受到關注和充滿緊迫性。在同儕評審的決策過程中保持信任至關重要,這樣我們才能解決最緊迫的問題。這涉及到確保審閱過程中是公開透明的,對於任何撰寫、審閱或閱讀同儕評審後的內容的人來說,這個過程都是易於發現、方便獲取和可以理解的。此外,參與同儕評審過程的所有人都接受了必要的培訓和學習,從而正確的發揮他們的作用並使同儕評審系統更加可靠。英論閣將繼續在評審過程中加強信任,促進持續創新,保持在同儕評審中的領先地位,從而有能力應對未來更大的全球變局。

英論閣發佈大學研究教育前景的全球調查報告

美國紐約:英論閣是全球編輯和出版支持服務的領導者,最近在COVID-19的背景下對研究教育的未來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全球調查。這項廣泛的調查是一系列研究風險評估調查的第一部分,代表了數百萬學生和數千名教師的觀點。這項研究在2020年5月至6月期間進行的,為期8周。來自38個國家的108所大學參與了調查,橫跨歐洲、亞洲、南美洲、北美、中東、澳大利亞/大洋洲和非洲,是迄今為止對大學進行的最全面調查之一。 報告的主要亮點 大學適應"新常態"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轉向線上學習,並強調於研究的寫作,而不是實地活動。根據調查,其中28%的大學順利過渡到了線上課堂,而15%的大學認為轉型很個複雜的過程。儘管大多數大學很快就適應了網路環境,但還有一些大學還尚未完成過渡。 即使在全球許多國家實施嚴格的封鎖措施期間,研究工作也沒有停止。然而有35%的受訪者稱他們研究成果數量有所下降,另外26%的受訪者表示研究成果數量沒有變化。這種結果並不意外,61%的大學都有研究人員針對當前發生的危機積極開展研究工作。大學更傾向於尋求更多的本地支持與合作而不是國際間的合作。在預算方面,超過35%的大學進行了削減,而26%的大學維持了標準預算。總體而言,54%的大學沒有大幅削減預算,這無疑是一個正面的發現。 值得注意的是,48%的大學已經為他們的研究人員建立了電子學習系統,而36%的大學還處於初期階段。超過半數(56%)的大學正在積極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以激發和發展研究人員的技能,其中大多數大學在建立這些電子學習平台時需要得到指導。儘管目前有36%的大學還沒有開始建立電子學習系統,但在未來幾個月裡,肯定需要幫助來確定合適的平台並完成設置。當談到基於人工智慧的解決方案時,41%的大學尚未探索這個選項,而大約25%的大學已經在廣泛使用這些解決方案。研究結果表明,近76%的大學尚未在其工作流程中廣泛應用人工智慧等技術解決方案。 本次調查的主要發現是,在2020年上半年大學研究教育發生了重大的"典範轉移"。大學將廣泛使用線上教室和電子學習系統,疫情對科研預算的不利影響顯而易見,總體不確定性上升,但是部分大學的轉型之路並不順暢。然而,這場前所未有的全球性事件帶來的一線希望是,從中長期來看,廣泛的變革可能會導致大學研究性教育的未來更加充滿活力和進步。 我們計畫進行更多此類研究風險評估調查,並為我們的讀者隨時提供最新動態。如需任何調查或其他合作查詢,請聯繫我們:academy@enago.com。 想閱讀完整的15頁報告,請訪問https://www.enago.com/academy/global_survey_report_2020.htm

該相信AI還是同儕評審?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利用AI找審查人

匿名且有各種回避措施的同儕審查是今日大部分學術期刊所依賴的評審制度,也是整個學術界的根基,隨著全球高等教育水準的提升及學術研究的快速發展,許多頂尖期刊的論文審查量暴增,擔任同儕審查的審查人工作分量也跟著超飽和,成為整個學術界極待解決的問題。 2016 年Vox Media旗下新聞網站Vox登了一篇對英語世界學者進行的調查,點出同儕審查制度的崩壞。中國學術界最近陸續有NeurIPS被爆料,用剛畢業且沒有在NeurIPS刊登過論文的大學生擔任審查人,人工智慧界頂級會議IJCAI 19遭同樣批評,就在2019年11月初,深度學習領域頂級會議ICLR 2020被爆47%審查人無相關經驗,因為資深學者跟不上新進學者的成長速度,有人擔心,這樣的現象可能會摧毀整個學術界。 中國學術市場的同儕審查到底壓力有多大?NSFC(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2018年就評審了22.5萬份資助申請,幾乎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收到的6倍,而且數字還在成長中。在缺乏足夠審查人的現實下,NSFC被迫創新:今年5月Nature發表文章指出,NSFC正在建立一個複雜的系統,將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搜索線上科學文獻資料庫和科學家的個人網頁,收集潛在審查人員的出版品或研究計畫的詳細資訊。NSFC負責人李靜海表示,希望這個工具能夠減少審查人的偏見,畢竟AI是不會被行賄收買的。 2017年Elsevier開發了一套名為Evise的自動化工具來協助同儕審查,Frontiers也在2018年推出下一代評審系統AIRA,試圖解決不斷增加的投稿量,並更有效地維持稿件和同儕審查品質。今年4月挪威研究委員會開始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將大約3000份研究提案分組,並與最佳評審小組進行配對。Frontiers的品質和學術倫理高階經理Marie Soulière指出,AI系統能找出可能有問題的論文,標出需要手動檢查的內容,增加審查精準度,在抄襲檢查方面超越人工檢查的成果。 事實上,AI文件審查系統並非學術界的創舉,2018年3 月,專攻合約審查領域的 AI 新創公司 LawGeex 與史丹佛大學、杜克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的法學教授合作,讓…

著作權轉讓:學術論文的著作權該屬於誰?

長久以來,多數期刊的規則是學術論文的著作權必須完全從論文作者轉讓給期刊。這個作法追溯到電腦、網際網路普及之前的20世紀初出版業。因為各學術期刊都必須印製紙本,而只有出版商具備有印製的器材和發行所須的管道,於是版權的轉讓並沒有被提出討論。然而,自從網路普及化之後,論文的傳播變得容易,便有學者開始質疑這個常態是否合理。 開放近用的普及 即使是在開放近用期刊開始風行前,許多政府資助的研究也受到限制,因為使用公家經費而必須將結果公開,無法作出著作權轉讓的動作。近年來,開放近用成為熱門話題,很多期刊都往這個方向前進,更有如Plan S倡議等全面開放近用的共識。開放近用模式的期刊往往能讓作者保留論文的著作權,不作轉讓。 著作權法的精神是為了保護並鼓勵作者繼續創作,讓他們獨享掌控其著作和發現的權利。而這個精神在學術界與創作界的實際表現大有不同。創意作家出版其作品的最終目的與出版商相同,都是為了獲得金錢報酬,著作權轉讓的合約中會包含權利金的收取。然而,學者出版論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學術界貢獻知識,並能提升學者個人的聲譽、獲得更多研究經費及升遷機會。而著作權轉讓給出版商之後,並不再有金錢收入,反而須向期刊支付出版費。而這個本質上的差異,是學術作者與創意作家不同之處:對於學術作者而言,越普及、無付費牆的知識傳播越有利。 學術界著作權轉讓違反著作權法精神 目前學術出版界強迫著作權轉讓是違反著作權法精神的。最能提升學術發展、鼓勵高品質研究持續進行的方式,是讓作者自由使用自己的論文內容,並閱讀別的科學家的論文內容。對期刊來說,必須有金錢來源支持其運作,而所能掌控的著作權越廣,自然也有越多經濟收益。對於作者而言,保有著作權能讓作者得以任意分享自己的論文,增加論文的閱讀率。另外,研究團隊常常會進一步發展已發表的論文,在先前的論文著作權已轉讓給期刊的情況之下,往往必須注意是否侵犯著作權的問題。話說白了,著作權轉讓是期刊與作者間不對等關係的結果:研究人員必須發表論文才能得到經費、升等機會,於是只好依照期刊的規範要求,放棄各種作者權利。 其實早在1998年就已有學者對學術界的著作權轉讓提出質疑。如今此爭議在開放近用全面襲捲學術界之再度成為熱門議題,也許實際改變的時機終於來臨。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2019出爐!

由Clarivate Analytics 所發佈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是目前全球最普遍使用的期刊評量指數。它利用近50年來累計的經驗及資料庫數據,每年都會重新發表對各個期刊的最新分析,並對其方法做新的探討及改進。2019年6月20日,最新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2019正式出爐!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2019總觀 Journal Citation…

多所美國頂尖大學未即時登錄臨床試驗結果!!

近年來,再現性危機曝露出學術界陋習,從對數據處理的無知到惡意造假,科學界的信譽大受挑戰,其中,因為關係到病患的健康問題,臨床試驗的數據造假尤為嚴重。而最新於2019年3月26日,Nature雜誌報導在臨床研究上發生的取巧行為。報導引述剛由基本藥物大學聯盟(UAEM)及英國TranspariMED共同發佈的報告中的結果與內容:高比例的臨床試驗都沒有按照規定按時公開研究結果。 2007年美國FDA擬定的食品藥品管理法修正案(FDA Amendments Act, FDAAA),規定進行臨床試驗必須向美國NIH的ClinicalTrials.gov網站登記註冊,並得在試驗結束1年內上傳結果。但由於其中定義不清,難以實際監管,許多機構都鑽漏洞,未依規定進行。於2017年 美國HHS與美國NIH開始執行新規定,其中規定了臨床試驗必須於納入第一個患者後的21天內註冊,對臨床試驗作了更嚴格的定義,並規定研究者必須事先報告其進行及統計方法,兩個機構的新規定賦予政府對未如實回報的研究人員處以罰金或撤銷其補助金的權力,希望能落實法規施行。 報導中追溯了40間美國大學在2017年以後到期的臨床試驗結果上傳進度,發現美國百分之九十的大學未按時回報試驗結果。其中25間(62.5%)違規,450個臨床試驗中有140個(31%)仍未公佈時限已過的結果。其中合規範的大學包括Duke University、Emory University及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不合規定的大學中,數字最高的有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共有17個試驗未報(占校內總試驗數的37%)而Columbia University僅公佈15個(17%)臨床試驗結果。…

學術出版社與ResearchGate的愛恨情仇

ResearchGate是全球最大的學術社群網站之一,讓使用者上傳期刊文章、書籍章節、論文摘要等。近來一份研究報告發現,在隨機抽樣的500篇文章中,201篇涉及版權問題,導致多家出版社(如Elsevier與Wiley)和ResearchGate相執不下。經過數月的爭議,雙方總算達成共識,ResearchGate同意撤下170多萬篇侵犯版權的文章,此外,出版集團Springer Nature也和ResearchGate聯手聲明,嘗試新的合作策略。 作者有權分享文章嗎?  出版社指出,研究者在ResearchGate分享已出版作品,侵犯了版權,因為作者在同意出版之際,便已將版權轉移到了出版社手中。如果出版論文的期刊必須透過訂閱方能閱讀全文,那麼原作者只能獲得有限的文章分享權。 文章分享試驗計畫 Springer Nature和ResearchGate最新達成協議,試推方案,將揀選一些付費訂閱的期刊論文,發佈在ResearchGate上,三個月內可免費閱讀。 協議的其他條件: ResearchGate和出版社將共同宣導對版權的認識和尊重,並指導作者分享文章的不同條件限制 ResearchGate會繼續立即撤下被出版商指出侵犯版權的內容 Springer Nature更能掌握源載於自家期刊的版權內容在ResearchGate上的使用 新模式能否奏效? 如此一來,ResearchGate當能因網站造訪率提升而受惠;作者也將因研究成果可以無償易於取得,增加被引用的機會;出版社版權內容獲得更高保障。這個合作模式能否奏效,各相關單位都拭目以待。 然而此事已突顯了背後更大的問題,長期以來學術刊物訂閱費用太貴,導致訊息難以自由流通的困境。近年來,開放近用大有風行草偃之勢,2018年歐盟11國聯合簽署了Plan…

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揭牌、再創新頁

台灣科技在2019年初再有進展。緊接1月中台灣科技公司進軍CES 2019,月末又有新發展。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Taiwan Semiconductor Research Institute, TSRI)是國家實驗研究院(NARL)下的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CIC)與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NDL)經過一年整合後的成果,於2019年1月30日舉行揭牌典禮。 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是目前全球唯一集電路設計、晶片製造、量測及半導體元件研發於一體的國家級科技研究中心。其目的在於集合半導體生產與研發的長才及資源,發揮潛力、加倍成果。 科技部長陳良基在典禮中提出三項期許目標: 登峰造極,上下一心,讓台灣半導體持續邁進,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保持領導世界的地位。 學研、產業、國內、國外,結盟並進,擴展版圖,與各界溝通需求,共同協調互利條件。 培育、吸引新人才。中心與頂尖教育單位合作,提供優良師資及課程,並成立小組進行科普推廣,引發更多年輕人對科技、半導體的興趣。 第四次工業革命建立於上一波資訊化工業革命,焦點在物理、電子、生物等領域,和跨界的新科技發展方向,包含人工智慧、奈米技術、物聯網等跨領域新興科技產業。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期待能扮演重要推手,例如,中心提供人工智慧晶片從最初的構思到最後的下線、認證等整套服務,會是「半導體射月計畫」的一大助力。

台師大與賓州州大合作基金、徵求計畫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自1998年結為姊妹校,2013年共同設立「學習科學跨國頂尖研究中心」, 2019年1月設立「2019年合作發展基金」並開始接受計畫申請。 台師大與賓州州大都是以教育著稱的大學。結為姊妹校後陸續推出合作方案,鼓勵校際合作。先於2013年共同成立「學習科學跨國頂尖研究中心」,焦點放在神經、行為及數位學習等方面研究,以加強教育研究、師資培育及產學合作為目標。更主動與全球各教育研究中心交流,從各層面促進國際合作。 為刺激更多合作,台師大校長吳正己率代表與賓州州大校長Eric Barron會談後成立「2019年合作發展基金」,於2019年1月開始接受計畫申請,2月26日截止,並預計於3月26日公布得獎名單,預計5個名額,將各獲5,000美元獎助金,補助執行研究、差旅業務等相關開銷。 欲申請的計畫必須有獨立經費來源,能長期進行,並清楚架構兩校間的合作,提名有意合作的對象及貢獻。高學術價值、提高校際合作關係、並創造跨校研究團隊的計畫將獲優先考慮。 姊妹校台師大與賓州州大間的合作方向聚焦在 1)學習科學合作,強調語言學習(中文學習)及科學認知。2)標竿學習,「一系所一標竿」讓姊妹校的系所間合作進行自我評鑑方面的探討與學習。台師大與賓州州大近年來也各自有優越的表現:台師大榮獲英國泰晤士報教育學科世界排名第15名,而賓州州大則獲第23名。期待這個合作關係能接著帶來更多教育與學習科學相關的突破性進展。

AAHRPP新認證四個臨床研究機構,其中一個就在台灣

台灣的科學研究長期以來穩定前進,不斷站上世界舞台上。2018年12月再報捷訊,AAHRPP新認證的四個研究機構,三個在美國,而另一個就在台灣。 臨床研究受試者保護評鑑協會 (Association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Human Research Protection Programs, AAHRPP) 總部設於美國,專為全球臨床研究機構進行評鑑、認證。其評鑑項目包含三大領域:機構、倫理委員會、研究人員,近百條細項包含研究品質、溝通平台、受試者安全、個資保護、利益衝突、研究人員訓練等各方面規範,目的在確保研究機構擁有完整的架構及程序,從上到下有共識地進行高品質、合乎道德、進步的臨床研究。其中每一個項目都必須提供具體流程及證明文件,總數可能500件以上,各項評鑑均通過才能獲得最終認證,相當困難 。 2018年12月,AAHRPP公佈了最新認證名單,四個研究機構中,台灣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就名列其中,是一項意義非凡的重大肯定。自2012年以來陸續通過AAHRPP認證的台灣研究機構包含台大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等共10個。…

台灣科技部再領44家台灣科技新創赴美參加CES電子大展

台灣政府從各方面鼓勵科技業發展、走向國際。科技部帶領44家台灣科技新創公司進軍美國拉斯維加斯CES 2019電子展,更有8家公司產品榮獲創新獎。  國際科技創業基地(Taiwan Tech Arena, TTA)是科技部在2018年中設立於台北小巨蛋的科技新創育成空間。已有45家科技新創公司團隊進駐,產業包括先進製造、人工智慧、網路安全及軟體、醫療與生技、物聯網及穿戴裝置等,更提供各式補助計劃,鼓勵國外新創公司前來台灣交流。 科技部部長陳良基於2018年12月19日在TTA宣佈將帶領TTA中44家科技新創廠商至美國拉斯維加斯參加消費性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以Taiwan Tech Arena為主題設置台灣國家館。這是繼2018年後,科技部第二次率領台灣科技新創公司參展。2018年32家公司參展、2家得獎,今年又再創佳績。  CES是自1967年以來的年度電子科技大展,集結了全球領導創新的科技公司,今年超過4,500間公司參展。歷年來多項突破性的科技產品首次發表於CES中,是世界電子科技消費產品的盛會及趨勢指標。 每年CES都會頒發創新獎。以五個項目進行評分:工程品質、美學設計、產品功能的價值、獨特性與新意、與同類產品的比較。CES 2019台灣有8家廠商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