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及服務評論

COVID大流行把會議室和教室推向數位世界

從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許多預言都指向虛擬教室及線上課程的發展,沒想到一場全球大流行的COVID疫情讓整個教育界以及學術圈不得不在一夕之間線上化,其實在疫情尚未開始的2019年末,美國Markets and Markets發布的報告就預測,到2020年全球智能辦公市場規模會達到30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0.7%,許多科技業者早已開始佈局,教育界及學術圈所需要的線上教學功能幾乎都能在智能辦公室的環境中找到。 包括美國在內超過160個國家在3月中陸續停止實體課程,以台灣為例,亞洲大學和朝陽科技大學有許多外籍學生因疫情自寒假後就無法返校,因此有非即時與即時線上教學並行,師大由於2例新冠肺炎確診全校停課2周,全面開始線上教學。在中國,比如北京大學開發的網課系統Class In,已經從春節後運行至今,多數美國常春藤學校,及香港大學、吉隆坡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國索邦大學等都採用Zoom和Canvas或Panopto並行的方式進行線上教學。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更於5月中決定秋季不開設實體課程,所有課程都線上進行。 姑且不談線上教學在高中以下的成效,以學術圈和高等教育界而言,全面虛擬化提供了更多時間上的彈性和經費的節約,學術研究的地點本來就常不在教室中,讓大學生習慣21世紀的在家工作模式,自主管理時間,長遠看來應該是利大於弊。除了有些實驗室及特殊學科有些措手不及外,數位環境的普遍可說把學術界受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只要掌握有效的方法,許多學術活動都還能以視訊會議進行,比如今年美國古代史學年會就使用了Zoom,以ppt配合錄影錄音進行報告,再即時線上問答,報告人不用花大筆旅費,也免去調時差的辛苦,除了大家不能party之外一切圓滿順利。中國境內許多大學教員招聘都持續進行,唯一的不同是試講改為線上會議模式,學生們繳交作業及考試在線上平台上可以即時登錄成績,圖書館的服務也大部分改為電子版,加速了學術圈無紙化的未來。 在此要推薦一些線上教學/會議的常用平台: Zoom:眾受歡迎的線上平台,不需帳號就可加入會議,影音流暢,具備會議錄影、螢幕共享與電子白板及會議中私人傳訊及分組討論等功能,然而包括台灣,各國對其安全性有些疑慮。 Cisco WebEx:Zoom的功能幾乎都有,主持人有許多實用的權限可以主控線上會議。 Microsoft Teams:與各級學校均有合作,因此教師很可能已有完整權限。 騰訊(Tencent ):在中國地區已相當普遍。噪音進行AI分析處理,以消除環境聲、鍵盤聲,還原人聲,即使剩下30%網路效能也不花不卡。 但是線上教學並不是一帖萬靈丹。首先,並非所有學生都有適當的網路環境及軟硬體設備,平均而言台灣的網路相當普遍,但光高雄一地而言,7.5%高中以下的學生家中沒有網路可用,有兩個或多個孩子的家庭可能面臨設備不足的窘境,需要政府的配套措施。另外,非同步遠距教學可能產生的問題比同步遠距教學多,尤其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很可能不會認真參與遠距教學。而長期全面的線上教學並不適合所有類型的課程;例如實驗室這類需要複雜器材的課程,表演藝術等需要團隊合作的課程,以及技職課程等的需要實習的課程,很難整學期或學年都以線上教學進行。所以,在平時以實體環境為主,線上環境為輔,讓課程的規劃上更靈活,遇到傳染病疫情則以線上環境為主,必要的實體環境為輔,讓學習更加完整,才是多贏的未來新日常。

使用Visme製作擲地有聲的圖表和簡報

免費的線上圖表工具Visme功能強大,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建立精美的輔助圖像,例如圖表、簡報、報告、電子書、資訊圖等等。易於使用,即使不是專業設計師也可以輕鬆建立吸睛的視覺物件。

Hivebench電子實驗筆記本是實驗室的好幫手

Hivebench原本是法國Shazino公司的產品,現在已經被Elsevier所收購,整合到Elsevier的現有研究資料管理組合中。Hivebench是一種為生醫研究人員而設計的電子實驗筆記本(electronic lab notebook,ELN),它了解生醫科學實驗室的工作流程,也深切體認研究人員的痛點,提供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環境中一個很好的數位工具,可幫助研究人員從實驗的準備、進行、分析,從頭到尾完成,並加以儲存。 Hivebench可以取代紙本筆記本,可在桌機筆電系統(OSX)和移動設備(iOS)上使用,並與雲端儲存裝置Mendeley Data和其他Elsevier工具作連結。因此,研究人員可以將結果輸出到Mendeley Data。 與紙本筆記本相比,電子實驗筆記本數位化和可通訊的特性,幫助研究員作現場記錄與分析,不但簡化了實驗記錄過程、縮短研究時間,也可以藉由協作的過程來促進研究工作,也可以讓贊助者易於監控進度。紙本筆記本難以遵守預先約定好的格式,也難以管理資料安全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由電子筆記本加以規範,在安全環境下分享資料,它最大的優點是可以讓不同實驗室的研究員同時存取所有的資料,並且即時儲存資料,在筆記本共用平台上可以即時留下評論和交談記錄,這也促進了共同協作,工作結束後,可以自動登出。 使用Hivebench,可以解決實驗室常見棘手的筆記本問題。在實驗室裡,通常會碰到幾種筆記本災難。首先是有些實驗室則根本沒有實驗室筆記本,沒有作實驗記錄的常規方式或習慣,這會導致一直重複錯誤。而即使有了筆記本,傳統的紙本筆記本很難去搜尋、篩選、整理實驗室筆記本中的資料,但是電子實驗室筆記本可以解決這個困擾。一般實驗室筆記本最怕受到毀損,不管是火災、水災、破損,而Hivebench把資料儲存在雲端,不會受到影響。Hivebench會將所有內容存在同一個平台上,也與Mendeley資料庫合作,以確保資料集的長期保存,所以也不會有一般資料庫面臨更換伺服器的困擾。 總而言之,Hivebench有許多優勢可供研究人員參考看看。 改善共用:通訊協定易於存取,且可以共用常見的試劑和資料庫。 提高效率:Hivebench整合了筆記本和日曆功能,可以安排實驗,記錄結果。 節省時間:更容易找到通訊協定和以前的結果。 減少失敗:易於比較成功的實驗與不成功的實驗。 控管資料:贊助者易於控管有關資料的共享、儲存和擷取。 當然,Hivebench有一些缺點:…

使用Canva在彈指之間搞定高水準的簡報圖表

一個好的研究,光是有好的內容是不夠的,欲獲得提升,必須要有好的美化方式,以助於強力推廣。不管是為了研究論文,或是提案尋求資助,都需要製作圖表或簡報投影片,以便讓您的文章能夠快速完美的呈現出來,更可深入的打動人心。 大部分的研究人員都是「宅學術派」,並非專業的圖表設計高手,學習過程中忽略了美學的養成,以致於在使用InDesign和Photoshop製圖時不免遇到很多困難,處處碰壁,感覺到這些軟體不但難學又難用,更不知道這些軟體有更多強大的功能。 現在有一個針對研究人員或學生使用而設計出來的軟體:Canva,它可以協助非專業設計師製作出夠水準的簡報、海報、圖表等等。它提供了很多樣本、版面、圖庫供使用者選用,使用者只要點選屬意的樣本,然後用滑鼠拖曳定位,便可輕鬆的將想要的版面編排出來,在不需殺死腦細胞的情形下,在短時間內便能做製作出專業和有影響力的圖表。 緣起 Canva是一套簡單易學的設計工具,源自於創辦人Melanie Perkins在2007年的一個構想。當時Melanie Perkins在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研習時,當時她教同學們如何使用各種設計工具,發現同學對於這些圖表軟體感到難以學習和使用,於是她認知到必須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來破解這些障礙,於是Perkins與Canva的共同創辦人Cliff Obrecht及Cameron Adams共同開發了一個平面設計網站Canva。 Canva於2013年推出,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便累積了超過100萬名使用者,創建了超過700萬個設計。目前,該設計網站已有超過1000萬人在使用,各式各樣的產品涵蓋了從演講簡報到名片等等。並在2014年10月推出了iPad App, 該網站提供100多萬張圖片、圖形和字體等素材,透過簡單的拖曳操作介面即可快速製作海報、簡報、卡片或資訊圖表。…

什麼是RefWorks?

什麼是RefWorks?   於2001年建立的RefWorks,提供了以網路為基礎的研究管理服務,供企業、學術、政府組織所使用。目前,全球已有超過900個組織使用RefWorks。其支援數百種資料庫。此外,RefWorks 與供應商例如ProQuest、HighWire、EBSCO、ISI與BioOne等合作。 這種線上服務讓使用者得以建立引用文獻集。將引用文獻由各個資料庫加至RefWorks 是很容易的,好比圖書館目錄。此外,可將來自EndNote與Zotero的書目資料檔案輕易加至RefWorks。此服務具備同行分享的功能,讓你能與可能進行團隊工作的人們分享書目資料。可將儲存於RefWorks的引用文獻以任何引用格式例如MLA或APA加至你的文件中。 主要特徵與用途 為能在Google文件與MS Word中建立書目資料,需安裝Write-n-Cite外掛工具。與EndNote相較,RefWorks具有更簡易的介面且更易學習。不像其他的文獻管理系統,可由機構進行購置並供學生免費使用。其他的系統需要使用者以個人方式購買。此外,可於MS Word與Google文件中以Write-n-Cite外掛工具將書目資料格式化。 RefWorks不似EndNote,無法檢索期刊文章的全文版本。它也不具備建立格式化圖表清單的能力,也無法在可攜式裝置上使用。它能在iPad上以部分功能使用。不過,可用它來儲存PDF並作註解。 RefWorks入門:匯入資料 在開始使用RefWorks前,你需註冊帳號並登入。接著需照著幾個步驟來匯入資料並建立自己的資料庫。 直接匯入資料 在你所使用的線上服務平台點選RefWorks選項下儲存或匯出功能。…

Overleaf LaTeX:容易上手的學術論文排版工具

現今出版的大多數具有規模的學術論文都是跨學科和跨國性的,作者分佈在各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和國家地區。近年來,Overleaf使用雲端計算的排版工具為基礎,使得研究者在國際環境下共享和發佈文件,可以變得更加簡單和有效率。 線上平台允許一份文件的不同作者們,彼此之間作即時的合作,並在輸入資料的同時,便能夠在後台自動生成結構化且完整排版的輸出文件。這意味著作者可以在創成文章時,直接預覽其專案內容。Overleaf LaTeX可以用來創成一系列文件類型,包括期刊文章、幻燈片、書籍、會議海報和簡歷等等。 共同寫作 使用這個線上軟體工具,學者們可以隨時在Rich Text或LaTeX中共同撰寫或編輯文件。該服務可以讓他們分享給同儕,以及邀請同儕共同創作、檢查、編輯或評論文件,而不需要傳遞稿件或處理一份文件的多個版本。它還可以把可能發生的錯誤減到最少,有助於防止長時間的電子郵件討論、冗長的修改動作、可能的版本錯亂等等。 Overleaf的基本版是提供免費使用的,儲存空間高達1GB,每個專案最多可存放60個檔案。但是,如果使用者需要更多儲存空間或附加功能,則可以購買Pro或Pro + Teach版本。該服務為作者、機構和出版商提供了幾個好處。 Overleaf為作者服務 由於其許多有趣的功能,許多研究單位提供免費的專業版給他們的成員。此外,一些出版商與Overleaf合作,簡化了論文提交流程。在許多期刊上,作者可以使用現成的Overleaf LaTeX樣本,並直接從Overleaf提交給期刊編輯部。 線上工具的一些主要功能旨在幫助作者能更快、更有效率的編寫、編輯和提交文件。以下列表說明了Overleaf的重要功能: 您可以立即展開工作,並使用線上合作,而無需安裝軟體程式。 您可以在遠距離即時查看及編輯您的專案,或是檢查您的同儕所做的更改。…

Crossref:讓研究人員挖掘文字和數據

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書籍和期刊出版。研究人員經常都需要去回答一個問題,他們究竟如何找到他們所需要的材料?過去,研究人員習慣上從電腦螢幕上,透過擷取電腦畫面的手法來收集數據,這是一種利用電腦上網獲取數據的過程。到了今天,有一種精密複雜的工具,在Crossref等組織的推動下,讓讀者去挖掘文字和數據(text and data mining,TDM)。自從2000年Crossref成立以來,學術出版突飛猛進。該組織目前有超過5000名成員,來自各學科、學術團體、出版社和提供開放獲取的出版商。Crossref使用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更易於挖掘期刊和書籍中的資訊。什麼是文字挖掘呢?文字挖掘和數據挖掘是使用數據挖掘工具,來幫助研究人員分析和過濾數據資源,同時亦使用機器檢測其樣式和相關連結。那麼,在開放獲取內容的世界中,TDM要如何工作?   Crossref的出發點 首先,研究人員要先確定想要跟哪個期刊合作,這是一個冗長乏味的過程,因為有數以千計的期刊可列入候選。對於研究人員來說,從候選清單上,挨家挨戶去拜訪每一家期刊,是很不切實際的。它還需要某種形式的基礎平台結構來促進這個提供內容的過程,能從一個出版商傳遞數據給需要獲取內容的100位研究人員。這個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從挖掘數據中收集期刊。為了方便這個過程,Elsevier等出版商已經建立了文章程式設計介面(article programming interfaces, API),這是一種批量下載內容的捷徑。由於Crossref參與了數以千計的期刊,它讓學術研究人員訂閱以及開放獲取內容,來解決與TDM相關的邏輯和技術問題。   CrossRef元數據的作用 第二,研究人員需要將TDM工具應用於所希望挖掘的一組數據。為了收集大量數據,研究人員需要從出版商和多個平台上面,批量下載這些內容。數位物件識別碼(Digital…

線上引用產生器,好用嗎?

科學研究有時建立在以前的發現之上。在起草的手稿時,製作引用的工具,我們稱為引用產生器,可以幫助你根據首選的樣式指南產生參考文獻和引文。不同的線上引用產生器,包括:Easybib、Bibme、Cite This For Me等等。除了原始的研究文章外,評論文章可以包含數百條引文。把引用和筆記作組織化,對於多產的作者來說是很重要的。 而且,根據樣式指南來對一長串引用作格式化,是非常耗時的。此外,引文的文字,可能從標點符號後面的上標,改變為標點符號前的括號。例如,根據期刊的樣式,參考格式可以從APA樣式改為AMA樣式。 何時需要引用產生器 對於將引用作自動格式化,以符合特定的樣式指南,有幾個線上引用產生器非常好用。這些工具有助於: 正確格式化 建立參考書目 編制參考文獻列表 建立引用 這些引用產生器會要求你輸入樣式指南和來源網站、期刊,資料庫、部落格等等相關資訊。因此,它們有助於節省時間。 經常使用的引用產生器 BibMe:全自動引用產生器,允許您設置樣式,並蒐索文章,以不斷更新專案的參考書目。有APA、MLA、Chicago和Turabian風格。 Citation…

查無此文?善用數位物件識別號(DOI)

您可曾注意過學術文章結尾那密密麻麻的參考文獻出處?那可是研究人員的知識寶庫呢!數位物件識別號(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簡稱DOI)由國際數位物件識別號基金會(International DOI Foundation)所建立,現已逐漸被廣泛使用。近幾年被期刊刊登的文章,都會被賦予一個DOI序號,這就像是論文的身分證字號,研究人員們只要知道這一串數字就能夠輕鬆檢索到相對應的論文,再也不用因為文獻的舊連結失效,而傷透腦筋啦! 很多人可能感到疑惑,像這樣對應論文的序號已經有很多了,如URI或Pubmed ID等等,為何還要多一個DOI呢?DOI與其他序號最大的差異處在於,它與文章的對應關係是永久存在的。不論文章的期刊名稱、分類如何改變,其DOI號都是不變的,就像我們即使搬家到了另一縣市,身分證字號也不會因此改變。這項功能的問世,大大增加收藏文獻的便利性,只要將文章相對應的DOI號存起來,就不愁日後找不到文章了。 那麼要如何利用DOI搜尋文獻呢?可以簡單地將DOI複製貼上到一般的搜尋引擎(如Google),應該就可以在前幾個搜尋結果找到文章的連結。當然,將DOI輸入學術專用的搜尋引擎也可達到目的。若上述兩者都無法有效找到文章,目前網路上也有很多DOI專用的搜尋引擎,如CrossRef或華藝DOI註冊中心,這些搜尋引擎的頁面操作簡單,將DOI貼上便會跳出相對應的文章。 DOI讓研究人員們多了一種保存、檢索文章的方法,顯著地提升學術界傳遞文獻資源的有效性。過去若要將文獻的連結分享給他人,使用期刊網址或是Pubmed ID,都有可能因為網頁改版而使連結失效或產生錯誤,而DOI能夠永久準確地保存文獻,化解了眾多研究人員的長期困擾。

以ReadCube管理研究論文

一波波不斷擴大的科學文獻的洪流往往利弊共存。我們能得到更多信息是很棒的事,但試圖去管理、組織和了解所有數據就不是那麼令人感到有趣了。ReadCube號稱是一項可協助研究員在這方面的作業的研究工具。 ReadCube提供什麼? ReadCube是適用於桌面與瀏覽器的應用程式。也就是說,使用者安裝ReadCube於個人電腦後,其會從谷歌學術搜索、PubMed和微軟學術搜索去查找和下載文章。有哪些期刊可供ReadCube使用呢?相當多,包括《約翰威立》刊出的一百多篇文章,以及那些《自然》出版集團刊載的文章。你可以免費加入ReadCube,但閱讀文章可能要另外計費。除非你是訂閱用戶,否則一般來說需支付一筆租金才有48個小時的權限閱讀該文章。若你已是訂閱用戶,你可以通過ReadCube將連結發送給與你合作的研究員,他們即可閱讀該篇文章。當然,雖然人們已經擁有需多分享文章的方式,但ReadCube使分享既合法又便利。 來看看其他專家怎麼說:   ReadCube提供了多種功能,便於在個人圖書館內分類和儲存文章。該軟體在你使用服務時會記憶你的研究所需資料,並提供建議閱讀清單。整合式PDF檢視器能讓你在文章中標示重點並加入註解,補充信息更方便。 ReadCube是Sciencescape等這類提供多種類似功能服務的競爭對手。如果你是ReadCube合作期刊的訂閱用戶,這些服務或許有幫助;否則其實用處不大,因為大多數的文章僅供付費下載。 我稍微試用過ReadCube,但並無更進一步使用。ReadCube註冊用戶程序簡單,但當我下載軟體時,防毒軟體跳出了危險信號,警示其可能內含病毒。無論如何我還是下載了,但卻無法啟動它。ReadCube客戶支援指南建議 (1) 關閉我的防毒軟體,或 (2) 透過複雜的步驟安裝ReadCube程式,但最後我決定放棄。雖然我並不屬於這世上精通電腦的人,但上個月我註冊成為Sciencescape的使用者,在下載和使用方面完全沒有問題。就此看來,我認為Sciencescape在用戶親和性上略勝ReadCube一籌。 有機化學博士,美國 6以上年科學與醫療寫作經驗  …

「GOOGLE SCHOLAR」到底好不好用

GOOGLE SCHOLAR(以下簡稱為GS)是GOOGLE於2004年11月推出的學術搜索引擎,在推出同時產生了極大的反響並做出不少承諾,研究學者和學生期待GS能像是普通GOOGLE搜索一樣,但卻發現GS的搜索結果是有局限性的。十年的改善,GS的確有一定程度的進步,然而問題依舊存在:究竟在使用GS時,我們是否應該信賴GS對所選主題提供文獻搜索的結果與嚴格、系統的評價?又該信賴到何種程度? 1.     用戶投訴和挫折 若是將用戶的投訴和挫敗感的來源都分門別類,那麼大致是下面的分類: 學生抱怨,認為自然科學在GS中,相較於社會、人文科學,有著明確的主導地位。 學生往往都希望能找到某文獻的全文文字版,但都只能找到不同來源的同一縮減版,這使得分辨文獻版本究竟是不是官方版,又或是其他的什麼版本變得異常困難。 學術圖書館員也因為無法過濾出劣質歛財期刊的內容,或是開放取閱的文獻資料而感到挫折,因為在GS上的文獻是否經過同儕審查步驟並沒有被明確的標示出來。 進行研究的科學家則是抱怨GS只有在你確認自己要尋找什麼的時候才好用,在剛開始進行文獻綜述的編譯時基本上用不上。 2.     是個工具,就有其用法 最好的建議是謹慎行事,因為GS並未致力於篩選劣質歛財期刊內容何其他偽科學來源,所以你的搜索結果也可能是學術質量低下的文獻。 GS終歸是個寶貴的資源,就像維基百科一樣,即便是有爭議,但是使用得當的情況下也能事半功倍。 GS可以作為拓展文獻綜述思路的工作,可以用來尋找同儕審查的相關參考資料,也可以拿來搜索已知的特定的文獻,但如同維基百科一樣,別在沒有進一步考證之前直接列入文獻來源就是了!

ORCID vs. ISNI – 能否互相取代?

根據統計,華人在姓氏的重複性,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要如何更容易辨別呢?ORCID跟ISNI是您的好幫手,他們是什麼,能否互相取代呢? 每年每月成千上萬的書籍被出版,為了讓國際間出版物交流和統計更容易、讓作者署名著作權能受到保護、讓眾多數據資料庫能夠內容共享,唯一通用識別碼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是出版物的身分證字號一樣,國際標準書號(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簡稱ISBN ) 和國際標準期刊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簡稱ISSN)是世界通用的出版物識別碼。然而,同樣為出版物,近年學術期刊和論文出版數量的高速增長以及特殊的作者署名權屬性,其中使用上述兩者識別碼還是很容易產生混淆和困擾,於是下面兩種識別碼產生了。 ORCID 於2012年10月開始實施的開放型研究者與投稿者識別碼(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