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資料庫
PubMed是免費搜尋引擎,提供超過 2100 萬筆,來自 MEDLINE、生命科學期刊及線上圖書,有關生醫學方面的論文搜尋與摘要。其核心主題雖然為醫學,但也包括其他與醫學相關的領域,像是護理學或者其他健康學科。同時也提供對於相關生物醫學資訊上相當全面的支援,像是生化學與細胞生物學。此搜尋引擎是由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 (NLM)…
( 閱讀全文… )
數位圖書館,顧名思義,就是透過電腦來查詢電子化的檔案資料。與傳統圖書館不同的是,數位圖書館比較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甚至可由遠端進入,也能節省一頁一頁翻閱資料的時間。這些主要特色,讓人們越來越依賴數位圖書館。 數位圖書館就像將資訊一點一滴累積在電子寶庫中,需要長時間保存。希望達成這個目的,就必須注意兩個重點:首先,如何讓資料完整保存,而且經過非常長的一段時間也不會有所損壞?再來是如何建立一套系統,不但能隨時增加寶庫內容,還能使其具有永續性? 資訊載體 數百年來,紙張一直是記錄與分享資訊的主要媒介。然而,就在不久前,電子媒體(包括電視、廣播、電腦)已經取代紙張成為主要的「資訊載體」,每天為我們帶來新的研究、想法與發現。對許多人而言,電子媒體是用來傳遞知識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方式。現在,對研究人員而言,印刷期刊、雜誌與數位平台(包括數位圖書館、網際網路等)等傳播資訊的方式,同樣受到喜愛,數位平台或許還略勝一籌。 最新技術的快速演進,持續提供我們保存數位資料的新方法,例如各種新的軟硬體設備。然而,目前所使用的資料儲存方式,大多有保存期限,很難將資料跨世代不斷傳承下去。因此,人們不斷努力,希望開發出保存時間可以更久,同時又能符合未來仍可使用,以及安全上的需求。…
( 閱讀全文… )
我們在思考研究計畫時,通常會先進行文獻回顧,看看在特定領域中,曾經進行過什麼樣的研究?得出哪些結論?有沒有値得探討的地方?自己構思的研究是否與他人重覆?除此之外,在專業論文寫作時,也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研究來支持自己的論點,增加說服力。但是,過去的研究有百百種,該如何收集資料呢? 感謝現在有「電子資料庫」的協助,其中收錄各種不同期刊的內容,並且分門別類建檔,使用者查詢資料時,可視需要輸入關鍵字、期刊名稱、年份、作者等資料,馬上就能得出所有相關文章的清單。如果發現搜尋結果實在太多,還能進階過濾縮小範圍。通常搜索出來的文章均能看到摘要的部分,至於全文內容,如果是開放式期刊,自然可以免費觀看;如果是需要訂閱的期刊,則需要與學校或機關的「電子圖書館」結合,該學校或機關有加入訂閱的期刊,即刻能夠閱覽全文或下載(有些太早期的內容或許沒有上線,僅有紙本可供翻閱),否則需要透過學校或機關的館際服務,取得完整內容。 電子文獻資料庫除了方便查詢資料外,還可顯示每篇文章的「影響力」,也就是被其他期刊論文引用的次數,次數越多的文章,表示越「受歡迎」,代表該研究受到同儕認同,必然有其價值所在。另一方面,您自己期刊投稿發表出來的文章,也會被評價,從您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數,不但可判斷選擇投稿的期刊是否具有影響力(通常發表於「重量級」期刊的文章,被引用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更能檢視自己研究的成果。 電子文獻資料庫種類繁多,通常按照學科領域各自有常用資料庫1。此外,電子文獻資料庫通常也都搭配各學校或機關的圖書館系統,因此具備各種延伸的查閱功能。通常剛開始常有摸不著頭緒的經驗,不但對系統很陌生,可能還是全英文介面……建議多參與圖書館所舉辦的訓練課程與講座,或是詢問負責相關業務的圖書館員,都能幫助我們快速熟悉資料庫與圖書館系統的使用,充分利用資源多查詢資料,就會越來越得心應手喔! 參考資料:…
( 閱讀全文… )
學術論文寫作從選擇題目開始,接著各項研究活動就如同漩渦一般,隨著這個漩渦將帶領您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資訊洗禮,直到潮流的中心:資訊核心。因此,取得正確的資料來源,顯然就可確保重要的文件寫作過程順利。 至於是否能完成一篇無懈可擊的論文,有賴研究的品質來決定。我們該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呢? 答案大致可分為從非網路或網路方式取得資料。 不透過網路,實際翻閱期刊、雜誌、論文的過程,相當耗費時間,且可能有所疏漏。利用網路查詢就快得多,既能節省時間,也減少在同樣關鍵字下遺漏資料的狀況。而且網際網路開放給任何人使用,不受時間限制。總而言之,我們要找出正確的資訊來源,增加研究的可信度。 在查詢資料艱鉅的工作中,最能幫助學生的就是大專院校所訂閱的「高級專業工具」,包括資料庫、檔案文獻、引用文獻資料庫、百科全書及有助於取回資料的搜尋引擎等。這些資料庫已證明對學術社群非常有價值,除了付費訂閱才可使用者之外,也有一些免費資源。還有特定主題的線上資料庫、線上百科全書、引用文獻資料庫,讓學術研究人員可以按照專業主題,查詢更多文獻。…
(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