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投稿前準備
(圖片來源:http://elearningindustry.com/7-steps-elearning-course-preparation-process) 文章寫好後,皆下來就是滿懷期待地投稿至心目中理想的期刊啦!然而投稿過程有許多程序,各家期刊大同小異。以下就來一關一關過吧! 投稿前準備 除了整篇文章要完整寫好外,還需要將圖檔和表格依照期刊格式準備好。圖檔要注意大小和解析度符合規定,而有些期刊會要求將表格用單獨的檔案上傳,有些則規定合併在本文中,要詳閱期刊的說明。此外,準備好推薦的審查者名單(通常約三位),通常是投稿的必要資訊,要有推薦人的姓名、單位、以及電子郵件。期刊主編有可能會從中選幾位來當審查者。此外還有和反對的審查者,通常非必要,若作者認為有些學者領域和自己太相近,當審查者可能會有所偏頗可以將其列在名單上。 投稿過程…
( 閱讀全文… )
這其實是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目前學術領域的整個審稿機制都是用同儕審查為主,即你不會有完全固定的標準,所以導致很多人在投稿期刊前就變成『做賊心虛強迫症』、要不就是『管他那麼多大賭鬼』,前者總覺得自己文章不好而無止盡修改挑毛病,後者則後期檢查、校對和期刊要求都敷衍了事,反正覺得都是賭博一場。 的確期刊編輯很可能會因為覺得某文章還沒”準備好”而拒稿,也可能會因為剛好遇上比較”佛心”的審稿人而較輕鬆的修改後出版,究竟這個模糊的邊界該設在哪裡?到什麼情況下可以跟自己說,夠了,足以投稿了? 不要錢的反饋,你幹嘛不要? 同儕審查機制就是建立在同儕之間互相審稿的基礎上,那你身邊的同事你為何不好好用起來?他們的意見和期刊分配的審稿人都一樣重要,不要怕麻煩他人,因為良好的互助合作關係總要有人踏出第一步的嘛! 如果同事比較忙,不好麻煩看完整篇文章,也可以請對方撥一點時間聽你快速的簡報一下摘要內容。最終即使你不完全同意他人的反饋,也請記得人家是無償給予意見,並且這些意見也極可能是審稿人的反饋。…
(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