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全球腦殘危機?!中國新科研政策引發各國科技人才外流

塞爾維亞和美國雙重國籍的康乃爾大學天文學博士Marko Krčo,在2016年接下協助監造全球最大電波望遠鏡工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波望遠鏡(FAST)」的委託,前往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天文台做博士後研究,大部分時間都在貴州偏僻的基地度過。他表示:「這是一生難得的機會,於公於私,每天都有新的挑戰和成長。」

中國的研發經費以其經濟成長速度的兩倍成長,投資開發如上述的FAST電波望遠鏡,和大型粒子加速器等許多尖端設施,在在都深深吸引外國科學家。

一直擁抱強國夢的中國,企圖崛起成為科技強國,不斷吸收人才。過去的十年中,為加強科研能力,積極吸收成千上萬海外學者歸國,而爭取外籍人才是最新的政策作法。中國科技部在五月22日更發布指令,鼓勵各研究單位與外籍專家學者諮商、並以專職職位邀請至中國工作,更驚人的進展是,允許外籍科學家領導政府出資的研究計畫。杜克大學在中國崑山新校區的中國科研政策專家Denis Simon指出,這不過是公開確認了已行之有時的政策方針。

外國學者可以應聘於外國大學在中國所設立的院所執教,這些學校通常是與當地政府機關合作。例如杜克大學崑山校區是美國杜克大學和中國武漢大學合作,2014年開始招生,畢業生可獲得美國杜克大學以及崑山杜克大學的學位。大多數學校採用英文教學,使外籍學者感覺自在,也因此招募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師。首批40多名教職人員中,大約三分之二為外籍,他們和中國同儕一樣可以申請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研究經費。這樣的大學稱為「中外合作辦學」,係中國教育部主持,與外國或港澳地區大學合辦高等教育。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世界名校,例如:寧波諾丁漢大學(浙江萬里學院與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西安交大與利物浦大學)、上海紐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與美國紐約大學);至於台灣,則有育達系統的「台北廣興文教基金會」與鄭州大學合辦的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美國大學有不少研究人員與Marko Krčo一樣,已經或正在考慮遷至中國作研究。例如,年輕的美國生態學家Luke Gibson從香港大學(HKU)轉任深圳成立不滿10年的南方科技大學(SUS Tech),原因很簡單,他在南方科技大學的計畫費用是一千萬元人民幣(160萬美元),是他在香港大學研究的40倍。Luke Gibson說:「轉移到中國的原因,真的只是為了『錢』,如此經費鉅款實在難得。」來到深圳後,有了雄厚資金作後盾,他可以聘請四名博士後研究員,將生態學研究範圍延伸到喜馬拉雅山脈、青康藏高原、貴州熔岩山區和珠江三角洲。另外,Luke Gibson在香港大學的身分是聘期三年的助理教授;而在南方科技大學,則是終身聘的副教授!

美國學術界也警覺到人才外流、楚材晉用的現象,對照之下,美國總統川普正考慮進一步限制高科技人才的簽證,而中國對人才的引入卻是大幅攻城掠地。Denis Simon說:「美國向中國單向傳遞知識的年代已成過去,中國滿足了各種需求。」對年輕的學者而言,中國充滿了機會和資金。

當然,美國學者到中國之後仍多有掣肘。例如Luke Gibson雖然可以用英語教學,但是行政事務就須要以中文處理;Google等網路封鎖,也嚴重限制他的研究,經常要想辦法翻牆。他表示,「中國事事不易,但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
全球科研人調查

大學在研究和學術寫作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