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學術寫作技巧
Page 7/32
在學術文章的開頭都需要提出問題,而如何定義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定義太狹窄,可能會讓人覺得沒有general interest;而問題定義太寬,又會讓人覺得文不對題而產生更多疑問。對問題的闡述需要有堅實的文獻綜述作為後盾,引用的文獻如果關聯性不高,會讓人直接質疑文章的意義是不是真的如所描述的;引用的文章如果質量不高也很難讓別人相信自己文章的質量很高,引用的文獻如果比較早期,精明的審稿人一句compare with state-of-art,要回答也是挺麻煩的。 大部分的研究人員都害怕會錯過相關方向的最新研究結果,這點可以透過期刊的RSS訂閱,或是透過ISI…
( 閱讀全文… )
“學術寫作實在太困難了??” 如果詢問準大學生對於新生活他們最擔心的是甚麼?可能會得到下列答案:搬進新城市、和室友一起生活、學費、不知是否選擇了正確的科系…等,在調查之中,學生們最害怕的就是-成為學術作家。進一步詢問原因,大多數人的回答是:學術寫作實在太困難了!! 無論學生覺得學術寫作困難是因為高中時沒有學好或是對於閱讀大量艱澀難懂文章的反應,認為學術寫作不好等於整體表現不好;導致當學生遇到學術寫作時,往往遺忘了以往學過的所有學術技巧。 冗詞的威力 將學術寫作視為一個從未學過的語言或許會過於誇大,但當學生看著新學期課程架構時,往往會覺得自己到底要學甚麼?用規定的寫作方法完成作業往往需要基本準則參考,然而,當學生開始閱讀指定書籍時,時常看到許多冗詞組成的句子,就如同Steven…
( 閱讀全文… )
首先,要先搞清楚個人簡介和簡歷是兩回事,前者也常被稱為Bio,是biography的簡稱,通泛指以敘述方式將一個人的生平用一連串事件表示,後者則更重視時間段和經歷的排列。兩者功能雖有重疊,都是讓旁人能快速了解一個人,但卻因場合和用途而不同,簡歷多半是在求職的時候使用,而後者可能使用於研究機構網站、學術研討會或是期刊出版物中。 當被要求提供個人簡介時,不熟悉這種格式的人往往不知如何下筆,大大讚賞自己一遍總覺得顯得不謙虛、不為自己說點好話又怕不能脫穎而出、也可能是不知道怎麼以第三人稱來寫自己、亦或是分不清哪些事情值得寫哪些不值得。 下面提供一些小訣竅,提醒大家千萬不要: 以第一人稱來敘述簡介。 不要追朔離現在太久遠的歷史。除非是非常多字數要求的簡介,否則基本不需要提及大學和碩士階段,甚至是更早的事。…
( 閱讀全文… )
進入博士班後,面臨多不勝數的文獻、寫作、實驗等研究工作,不少博士研究生往往在極度忙碌的狀態下,暈頭轉向、咬緊牙關地度過了漫漫數年。你是否好奇,在他們喜獲博士頭銜之餘,有沒有什麼是他們在回想這一路艱辛時,會感嘆「我當初要是……就好了」的事情?以下是採訪幾位博士學位獲得者後,總結出來四件他們後悔當初沒多花點心思做好的事。 睡眠充足,才能提高效率 不同研究領域和國籍的博士生,其進行研究的模式和習性有極大的出入,但多數博士生的共同困擾,就是睡眠不足。 對博士生來說,睡眠不足主要是由於「時間不夠用」所造成的,他們有時需要顧及實驗過程,或是需要花上大量時間來消化與研究相關的理論,不得已只好犧牲了睡眠;有些人的情況則相反,可能是因壓力過大而引起睡眠障礙,或是擔憂突破研究瓶頸而夜不成眠。若研究室或部門內設有「快速補眠房」的話,不妨多加利用,短短幾十分鐘的閉目養神,有助於讓你的思緒更加明快清晰。另外,絕大多數的博士生建議避免熬夜到天亮,因為熬夜的工作成效通常十分有限,甚至會加劇接連幾日的疲累感,還不如好好睡覺,養精蓄銳後再起身工作! 保持適量的社交活動…
(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