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一宗來自瑞典的科學不端行為案例

科學欺詐(scientific fraud)相當於科學界的「假新聞 (fake news)」,在科學界上是不被容許的,因此當一篇論文要公諸於世,內文敘述必須詳實完善,擁有極高的可信度(credibility),有精確且有效的數據來佐證論點,也要符合研究倫理 (Research Ethic) 。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兩名瑞典科學家,海洋生物學者Oona Lönnstedt和湖沼學者Peter Eklöv於2016年6月在科學 (Science) 期刊上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微小塑膠顆粒的環境相關濃度影響幼魚生態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 of microplastic particles influence larval fish ecology) 》,研究微小塑膠顆粒會對波羅的海鱸魚幼魚的生態產生影響,甚至於還在2016年11月獲得瑞典Formas基金會的獎金。不過這篇研究發表後的短短幾週,烏普薩拉大學接到來自外界專家學者的投訴,指控論文內含一些嚴重的弊病和缺陷,並要求該大學進行調查。

烏普薩拉大學的不端研究行為調查委員會(Board for Investigation of Misconduct in Research at Uppsala University)在進行初步調查後,並未發現有任何逾越不端研究行為標準的證據。但在瑞典的中央倫理審查委員會(Sweden’s Central Ethical Review Board,CEPN)進行審查時卻有了不一樣的發現,兩位研究人員不僅因為在進行實驗之前,並未先從倫理審查小組獲得許可,違反了動物試驗倫理核准的規定,而被認定是科學不端行為 (Scientific Misconduct) ;更嚴重的是,Lönnstedt偽造數據 (fabricated data) ,而身為指導教授的Eklöv卻未檢查實驗的進行,並且讓該篇研究論文發表,這也使得倫理委員會在2017年4月做出結論,Eklöv、Lönnstedt師徒二人確實犯下了不被科學界容許的科學欺詐,委員會也即刻函請科學期刊撤稿 (retraction) ,於是科學期刊馬上在5月撤下了這篇論文。瑞典Formas基金會也停止支付其新計畫的資金,並要追回。

揭發這篇論文科學不端行為的目擊證人是Lönnstedt的同儕Josefin Sundin。Sundin表示,當Lönnstedt在2015年5~6月瑞典東部海域哥特蘭島(Gotland)上的Ar研究站 (Ar Research Station) 做實驗時,Sundin當時也在該地,甚至於還協助她的實驗;然而她當時見到的實驗情形,完全不符合論文中所描述的規模。另外,挪威科技大學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的Fredrik Jutfelt當時也在Ar研究站,他表示並未見到論文中所描述的實驗,他們還發現,論文內容提及的實驗時間、過程,與實際上都有很大的出入。另外,一位澳洲迪肯大學 (Deakin University) 的生態學者 Timothy Clark 同樣也對於Lönnstedt研究結果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因此Sundin、Jutfelt在2016年6月聯名向烏普薩拉大學遞交檢舉信,另外有來自加拿大、瑞士、澳洲五名學者也提出質疑,對此項研究背後的不端行為作出嚴厲的譴責。雖然烏普薩拉大學兩個月後認定無科學不端行為的證據,但在第三方政府機構CEPN展開一連串的深入調查後,在同年12月公布了關於這一切的報告,說明這兩名研究者逾越了研究倫理的界線,犯下飽受學界爭議的科學不端行為,最後在2017年4月做出結論。

Lönnstedt謊稱獲得研究倫理的許可,其實倫理許可是在實驗結束後才核准下來,這已觸犯了研究倫理之相關準則。另外,在Lönnstedt發表的論文裡面,並未提供原始實驗數據、偽造實驗時間及流程,並且編造了沒有實驗根據的假數據,這也使得他的整體研究行為,構成學界所描述的科學不端行為。而其指導教授Eklöv,並且也是該篇論文共同作者,在研究期間未踏上Ar研究站,他也坦承了錯誤。

研究倫理是指科學家所從事各項研究之時,因常常會與背後的倫理問題相違牴觸,所以在進行研究前後,須秉持倫理規範至上的態度來規劃執行。研究倫理方面的權威David B. Resnik即指出科學家無論做任何學術研究時,都需要去遵循研究倫理學的五條基本規則:自律、善良、憐憫、正義、誠信,人類的發展才得以保持在正軌上。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當今的人們比以往更期待科學的發展,並更期待科學的真實性。因此當科學家牴觸研究倫理、從事科學不端行為,不僅會傷害科學本身,更是傷害了那些相信科學會帶給人們的信心。

在學界劃了許多紅線來約束,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的踩了紅線,都是屬科學不端行為。一旦被指控是科學欺詐,可能永遠就沒有翻身的機會。

他山之石可以引為借鏡,您周遭是否有相同的情形呢?歡迎提出來跟我們討論。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
全球科研人調查

大學在研究和學術寫作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