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工研院成立「產科國際所」帶領台灣游向全球前瞻科技藍海

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 (ITRI) 成立於1973年,走過45個年頭,見證了台灣經濟起飛史。那個年代,台灣從十大建設開始,產業重心不斷興起、轉移,例如:化工、自動化、半導體、電腦周邊、光電、通訊等等,隨著這些產業世代迭興,工研院也陸續成立化工所、電子所、材料所、機械所、綠能所,乃至於近期的生醫所、智慧微系統科技中心、巨量資訊科技中心等,跟著世界的脈動而進化,永遠領導潮流。工研院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孕育人才的搖籃,走在技術前端,培養出技術和人才,然後技轉,開花散葉。

在2018年7月27日,工研院宣布成立了「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這次的編制具有時代意義。面對未來全球新興科技與創新應用趨勢的挑戰,產業轉型升級已碰觸到另一個瓶頸。以前的台灣產業大多直接接收美國和日本的「技術轉移」,然後加以改良、量產、銷售全球,賺了幾十年的代工利潤。然而現在環境不同了,台灣在產業升級尚未成功之際,又面臨了與世界接軌的嚴峻挑戰。以前台灣會做的東西,隨著台商技轉國外,中國、東南亞也漸漸都會做了。所以不能再一味的倚靠老方法維生了,必須要發展出走在世界最前端的科技。

「產科國際所」被賦予了四大重要任務:

  1. 掃描前瞻科技與新興應用市場 (Technology Scouting);
  2. 連結全球創新生態網路 (Ecosystem Networking);
  3. 結盟科研策略夥伴共創未來 (Strategic Partnering);
  4. 提升台灣產學研發整體創新科技研發能量 (Capability Boosting)。

在全世界有許多前瞻科技研發機構,例如日本的日本科學與技術政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NISTEP),韓國的韓國科學技術企劃評價院(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Evaluation and Planning,KISTEP)、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IST)等。談起「科技前瞻」,乃起源於1964年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為美國國防部預測50年科技發展趨勢,而日本在1971年跟進,以國家的力量來進行科技前瞻研究;接著1990年以後,韓國、德國、英國、俄羅斯等陸續成立這樣的機構,迄今已60多國有國家機構進行此類計畫。我們的鄰國,日本和韓國近年來的前瞻技術發展成就已有目共睹,這都有賴於長期的研究和規劃,走正確的方向。

這次工研院成立「產科國際所」,將強化與國際前瞻科技研發機構之深度密切合作,連結全球網路,作全面性的前瞻布局。「產科國際所」也引領著工研院的新願景,未來除聚焦於拓展科技應用藍海市場策略之外,還要做世界的市場分析研發,成為世界級智庫。

「產科國際所」由原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ndustrial Economics & Knowledge Center,IEK) 主任蘇孟宗來擔任所長,借重其跨領域經驗及專長,協助台灣科技研發與國際前瞻研究機構深切連結。蘇所長擁有顯赫的學經歷, 2009年進入工研院服務起,便一直擔任IEK主任職務,帶領工研院團隊提出產業議題,與政府和業界互動,提供策略建言。IEK無異為台灣產業未來走向提供了一盞明燈,民間許多企業往往缺乏前瞻研究這一環,雖然有的是資金和某領域人才,但是在評估未來產業時,通常只能上Google找過期資料,盲目摸索,而科技人才又經常看不懂經濟數據,缺乏整合性判斷。因此,該中心對產業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工研院扮演了業界火車頭的角色,而「產科國際所」扮演的角色是工研院的火車頭。期待能連結國際主要科技研發機構,進一步結盟合作,協助台灣產業投入未來全球創新科技應用的藍海市場。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
全球科研人調查

大學在研究和學術寫作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