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應對策略:當研究從馬虎到徹底不誠實

曾經,當提及科學期刊出版的研究報告,普遍反應是可信度高、精確度高、有效性高,許多的公共政策、商業行為、科技產品、醫療技術等都建立在科學期刊所出版的報告之上,從各個方面影響生活。近幾年來,這眾人皆投注了強大信念的體系,漸漸開始分崩離析,也許是因為社交媒體上資訊的傳遞缺少了核實的過程,導致對研究報告的信心下降;又或者是近年期刊數量大幅增長,研究報告已經不稀奇了;也可能是研究人員對待科學研究的不嚴謹,已經從馬虎的程度發展成不誠實…

[加碼推薦: 論文生成程序]

大眾對科學研究報告信心缺失背後原因複雜,然而作為科學研究人員,若是關注近年的學術領域報導,估計也會同意在過往提到不少缺乏誠信的科研案例的背後,反應出來的幾點体制中的問題,主要還是「出版或滅亡」文化與同儕審查体制的不完善。

審查制度有應對策略?

面對出版或滅亡的壓力,導致不少科學研究的最終目標就是多發表期刊文章,為此近年文章數量和期刊數量明顯的增長,產生了文章多、審查人員少的情況,加上科學研究的誠信醜聞屢屢傳出,不禁讓人疑惑是否有辦法可以增強同儕審查的質量。

是否提供審查人員適當激勵,可以提高同儕審查的動力甚至是質量?關於這點科學出版界長期以來不停有人提出,卻有更多的人以科學誠信為主因強硬的否決,若是現行系統在提倡追求科學的精神、榮譽的前提下都能被少部分人扭曲和利用,更何況是有償審查的情況,整個科學研究的根本都將被顛覆。

另一個提議,將匿名制審查制度改為實名制,反倒是有不少的支持者。主要論點為,當審查人員以實名制的方式進行審查,將需要為其審查內容負責且更加謹慎。反面觀點認為,實名可能會導致資歷高低差距造成審查壓力,更甚是逼退一部分的審查人員的參與度,這也是匿名制最初運行的初衷。

目前審查制度的發展,有偏向出版後公開質詢的趨向性,透過線上開放取閱提供面向大眾的公開質詢同儕審查,來把關研究品質,然而,這類的審查方式在面對不支持開放取閱的文章有不可跨越的局限性。

[加碼推薦: 遭公開質疑的論文有較高的修正率]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
全球科研人調查

大學在研究和學術寫作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