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小談影響因子的影響力

不論你是否喜歡並支持這項指標,做學術的我們永遠無法忽略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IF)的作用。影響因子是美國ISI(科學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具體是指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它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許多著名學術期刊會在其網站上註明期刊的影響因子,以表明在對應學科的影響力。如,美國化學會志、Oncogene等。
支持者認為,影響因子可以衡量一個雜誌有多重要。然而也有人反對說,單純看論文被引用次數有些站不住腳跟,比如很多質量不高的論文也會被多次引用等等。我同意關於影響因子雖然有很多的異議,但它畢竟可以粗略的提供一個參考尺度給學術研究者以了解期刊的質量。

由於期刊種類的繁多,有些期刊的低影響力往往讓科學研究和發表存在相關爭端。典型的例子體現在,一個新學術發現發表在有影響力的學界期刊後,卻有別的學者卻說他/她早已經發表相關的研究結果了,原因是因為他們當時只有發表在一個低影響因子期刊,所以這一成果被忽略了。這就是低影響因子期刊的劣勢——先發表的學者的論文因為沒有被廣泛閱讀而被學術界所忽略。所以,在學術發表之前,我們必須要知道投稿期刊的影響因子,並儘量爭取發表在相對應的期刊上,讓目標群體的讀者可以接觸到學術發現。

然而另一方面,我們並不能完全以選擇高影響因子目標期刊來進行學術發表。現在的學術研究已然有高度專業化了,影響因子最高的雜誌可能會因為曲高和寡的因素,不能接觸到更多更廣泛的讀者,因為這個原因,在此發表的這些學術文章也不能被廣泛閱讀。相較而言,在較低影響因子的期刊上出版可能會讓學術論文接觸到更多的讀者,給予他們更多閱讀​​的機會。
美國著名的學術雜誌《自然》在2013 年底也承認說,目前科研界過度依賴期刊聲譽以及影響因子,對學術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關於論文發表和影響因子的關係在我看來,好比是申請大學或是研究所一般,究竟是排名重要,還是有更多排名之外的因素值得我們考慮的?還是讓我們細細推敲一番吧。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
全球科研人調查

大學在研究和學術寫作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