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停止以出版為目的,自我典藏更重要

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一次訪談中提及,他不認為會有任何大學願意雇用他,因為他沒有足夠的出版生產力在目前的學術體系中競爭,另外在2014年初兩篇干細胞的革命性論文,科學家為求出版求好心切造假出版造成學術界上下震動,不論是為了提昇出版生產力造成了香腸論文的存在,亦或是虛假文章蒙混過關,種種跡象皆為以出版為重的學術體系的病徵。其中最顯著的問題,莫過於過往曾經討論過的,以論文發表數量和期刊影響力做為畢業、求職、升等的評鑑標準而造成的出版或滅亡(Publish or Perish)文化,其中還包括了對參考指標文章引用率和期刊影響係數的盲目追求。

文章引用率的初衷是提供文章影響力的參考,給雇主和資金支助方一個衡量的依據,然而每年從全世界24000多個同儕審查的期刊發表的論文有兩百多萬篇,教育機構和圖書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只能挑選著名期刊和高影響係數期刊收藏,潛在的論文影響力就這樣輕易的被錯過了,同時引用率的使用被獲取資訊難易度左右,雖說近年盛行的開放取閱運動在很大程度上緩減了論文引用的局限性,但出版或滅亡問題的根本沒有解決。

開放取閱運動,不僅僅能透過俗稱為「金色模式」的作者付費出版於開放取閱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達成,還有另外一種「綠色模式」是出版於任何期刊後自我典藏(Self-Archiving)於開放獲取的線上檔案庫中達成開放取閱目的,部分在數學和物理學領域中的學者自90年代起便不出版直接進行自我典藏,例如:CiteSeer 和arXiv可以說是自我典藏的成功案例。

近年美國和英國官方提出建議,研究人員雇主和資助方強制規定研究人員進行自主典藏,由教育機構和研究團體授權執行,將推動學術研究文化向自我典藏的開放取閱模式邁進。

或許完全不發表論文於期刊之上對於大多數研究人員而言過於極端,但是在現今大多數主流期刊都提供出版後自主典藏的選擇,對於自己的心血結晶,又有誰不希望能最大化影響力和增大交流的機會呢。然而又有多少學者專家在投稿期刊的同時,認真研究過期刊關於自我典藏的政策?

或許畢業、求職、升等的評鑑方式不是你所能左右,然而一昧的追求出版論文數量和投稿期刊高影響係數,還不如嘗試更好的利用網路工具和現代科技、研究自我典藏的方式加大文章傳播途徑來的能增大論文影響力。

 

參考資料:

彼得·希格斯訪談

開放取閱的綠色和金色之路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
全球科研人調查

大學在研究和學術寫作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