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是什麼讓這麼多科學家選擇了“學術不端”?

2014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發育生物學中心(CDB)的小保方晴子一直深陷學術造假漩渦。針對小保方晴子作為第一作者的2篇《自然》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一事,理化學研究所成立了調查委員會展開調查,並在4月1日公佈了調查的最終結果,判定小保方晴子存在捏造及篡改等學術不端行為。

學術不端行為是指違反學術規範、學術道德的行為,國際上一般用來指捏造數據(fabrication)、竄改數據(falsification)和剽竊(plagiarism)三種行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學術成果、偽造學術履歷等行為也可包括進去。學術不端,這些年出現在很多地方,日本有,韓國有,中國,台灣有,美國也有。作為學術界的人,每一個人都知道,如果學術不端東窗事發,結果會很慘。在國外,絕大部分教授都會被開除。但是,面對如此嚴重後果,為什麼還會選擇這種行為呢?

很多人可以用一​​句話推卸責任:“急功近利”。然而,為什麼會“急功近利”呢?很多時候是由於 “高壓所致”。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看看《數千學者將接受科研倫理教育》。下面是一段分析:“加藤茂明是日本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權威,在管理遺傳信息的蛋白質研究方面世界聞名。他領導的研究項目在2004年至2009年間曾獲得20億日元的政府科研經費,研究室最多時有50餘名研究員。加藤將研究員分成三五人不等的若干小組,採取競爭機制,並施加壓力要求必須拿出與經費相符的世界級成果。研究員的成果依靠論文的數量、質量進行評價,評價好壞又與研究經費和職位直接掛鉤……要求成果的壓力過高的話,就可能誘發不當行為的發生。最初是修改照片以得到漂亮的數據,之後造假可能不斷升級。山崎認為,加藤研究室的運營方式是促成造假的原因之一。”

就在兩年前,同樣因為高壓學術研究和發表要求的日本東邦大學麻醉學者藤井善隆因學術造假,有超過100篇論文被要求撤稿。這次創紀錄的學術醜聞讓他20年的職業生涯受到了嚴重拷問。

歷史上太多的例子可以讓我們看到,學術不端行為要不得。

然而,要消除這些壓力是很困難的。例如碩士研究生畢業前必須發表或者被接受一篇學術論文,博士研究必須發表若干篇學術論文。講師晉升副教授,需要3篇以上EI、SCI論文。這個也是硬性規定的。有些學科好發,但是,有一些學科真的很難發表論文。更不用說申請科研經費與學術基金,沒有論文是肯定不行的。或許,學習國外的一些經驗,如取消研究生畢業論文數量要求(澳洲博士畢業,學校沒有任何論文數量、檔次要求),減緩職稱評審速度(除了特別優秀的人員,絕大部分人40歲之前是講師、高級講師級別),將有助於減少學術不端行為。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
全球科研人調查

大學在研究和學術寫作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